支付高峰临近 央行"新招"熨平资金波伏
央行昨日向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新增了7天及14天正回购需求申报,暗示央行本周将可能实施“节前”特别措施,以缓解长假前商业银行头寸紧张局面。
公开市场正回购,指的是央行借助债券质押,把对应的资金量从商业银行回收上来,并支付一定利息。到期后,再将资金返还商业银行。很明显,正回购期限的长短,成为央行调控市场资金量的关键所在。
央行青睐正回购的原因还在于央票增量仍较为困难。央行昨日公告称,今日将招标30亿元1年期央票,数量仅较上周略增。而本周公开市场总共有1760亿元流动性到期,整个9月份将合计3510亿元,流动性“猛虎”依旧需要回笼的约束。
历史统计显示,央行在每周例行的公开市场中通常使用28天及91天正回购,而仅在今年春节前的1月11日和13日,使用过14天和7天期限的操作方式,数量分别为600亿元和200亿元。分析人士称,此举目的在于将相对宽裕的流动性“平移”至节前关键时点。
此外,央行已在8月26日以窗口指导的方式发布通知称,将商业银行保证金存款中的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保证金存款等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并从9月5日起实行分批上缴。南京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艳红对此测算后认为,今年9月与12月将是上缴量相对较大的月份。
综上所述,央行一方面需要通过7天等超短期正回购去缓解部分银行国庆长假前的支付隐忧。同时,也有必要利用91天期限操作,为年末的“钱荒”提前做好功课,将当前的较大到期量平滑至未来的月份。
市场交易员透露,与央票招标易受发行利率制约有所不同,正回购能更好体现央行的主动意图,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未来几周,央行都有望倚重正回购方式,而央票利率继续上调的必要性也将随之减弱。”该交易员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