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恋爱和阅读是拯救青春期的良器
恋爱和阅读是拯救青春期的良器
Time 16:55:18 情感驿站 早恋情缘
一起是复旦大学*洋案,一起是清华大学朱令案,前一起案件发生在今年的4月份,后一起则是19年前的旧案。两起案件的共同特点是都发生在号称象牙塔的大学校园里,并且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作案动机都简单得让人不敢相信,或为嫉妒,或为生活琐事;两起案件都为投*,前者用了一种叫做N-二甲基亚硝胺的溶液,后者是用铊—一种强烈的神经*素。这两类物质对于非专业人士闻所未闻,可见象牙塔里的犯罪通常还是一种高技术的犯罪,至少也是高知识的犯罪。
复旦大学*洋投*案,被害人叫*洋,疑凶是一个叫做林森浩的研究生,*洋的同窗室友。鉴于公诉机关还没有公示投*的证据,我们只能说林森浩是一名疑犯,连办案人员都不太相信林某投*的动机,开始说是
4月1日愚人节的玩笑,后来说因为*洋和另一个室友提出跟林某分摊桶装水的水票,林某拒绝,并且要“自己买水喝”。
媒体更多的分析指向林某的生活细节。林某家境贫寒,父亲曾在服装厂打工,母亲常年以收废品为生。然而在林某的故乡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林某曾是村里的骄傲。从小到大,林某都是优秀的好学生,每天六点半起床,“老师基本上不用管”,对成绩有些过分执著,常常考试一结束,就把自己关在宿舍里自责。
然而来到诸如广州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林某就像一滴水淹没于大海一样不见了。林某称自己为“屌丝”,没有令人羡慕的“裙带关系”,几乎没有谈过恋爱,甚至一直为不能跟异性顺畅地沟通而自责。在虚拟的络世界里,暴虐情绪不断地滋长,在看了台湾杨德昌导演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以后,他在上留言说:“带种的就来真的!”“出来混,就不要怕死!”
青春期实在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在我成长的大学时代,也常常会冒出许多不可思议的念头,比如面对痛恨的*治考试,有时候想把自己留在大山里,想象着几天几夜走不出来,这样就可以逃避恼人的*治难题了。当然最终没有那样去做,我认为恋爱和阅读是拯救青春期混乱关系的良器。后来学会了阅读,阅读和审美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这扇窗通向未知的世界,就像一个孩子走进五彩斑斓的海底王国,忙着捡拾海螺,跟小鱼嬉戏,也就无暇顾及那些疯狂的念头了。
之所以翻炒起19年前的旧案,是因为*洋案让人们想起了朱令案中那个让人悲悯的女主角朱令。朱令曾是多少人羡慕的对象,清华大学的高材生,身材高挑,天生丽质,会演奏古琴和钢琴,还是北京市游泳二级运动员。然而现在的朱令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能自理,身体严重走形,口眼歪斜,口水打湿了胸前的衣襟。
19年前的朱令案更多地被渲染为一次互联的传奇。1994年11月朱令被投*,但是协和医院不具备检验的条件,也没有人想到是铊中*。1995年4月,一帮年轻人在上发出英文求救,那个时代互联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求救信得到3000多封回应,一致认为铊中*的可能性大,但是此时剧烈的*性已经侵入朱令的肌体,无可挽回。
同情弱者是人类的普遍心态。络上的愤怒指向当年的嫌疑人,朱令的同窗好友孙维。而孙维显赫的家庭背景更增加了上的暴戾情绪。大家断定,正是孙维的“权贵”背景是使她逃脱了惩罚,这种情绪的滋长不仅仅是针对孙维的,其实也是分裂的中国的现实。
基于孙维现居美国的事实,上发起了10万白宫请愿驱逐孙维的活动。我不太赞成白宫请愿,孙维毕竟是未经法院判决的自然人,北京警方也发布了“碍于证据的缺失,此案无法侦破”的声明,但是北京警方的声明还远远不够,现在社会是民权和公权力此消彼长的时代,适应于公民的“无罪推定”却不适于*府。换句话说,对于公权力部门我们有权利“有罪推定”,它必须举出相反的证据才能脱罪。对于北京警方来说,就是必须公开所有信息,当年对当事人的调查,案件的进展情况等等。
白宫请愿不如关注司法改革。朱令事件的背后是公信力的缺少,公信力缺失的背后是司法制度的陈弊。当“领导办案”、“关系办案”、“权力干预司法”甚嚣尘上的时候,当黑箱操作、缺乏透明的机制还在运转的时候,怎么会有司法公信力呢?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