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通便茶无毒无副作用小心让你变成黑心肠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194853.html

通便茶并没有广告中宣称的那么好,我不建议大家口服通便茶!

前两天,曾医生收到一位粉丝的私信,她说如果能够早一点看到我的科普视频就好了。她长期便秘,自己去药店买了通便茶来喝,去年发现了肠癌的晚期。

这位患者的问题,并不少见,临床上经常碰见这样的问题。这里面有几个问题,曾医生想跟大家聊一聊。

第一,便秘可能是肠癌的临床表现

便秘是常见的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我们通常指的便秘,指的是功能性便秘,做肠镜的时候,不会发现问题。

简单来说,功能性便秘是因为肠道的功能或者排便反射出问题了,例如肠道运动缓慢,排便无力等等。

除了功能性便秘,便秘还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例如糖尿病,肠易激综合征,肠息肉,甚至是肠癌。

如果突然出现便秘,伴有其他的症状,例如腹痛,体重下降,大便次数增加,消瘦,黑便,便血等症状,一定要考虑到肠癌的可能,医院做一个肠镜检查,这样才能确诊。

第二,通便茶不建议长期喝

所谓的通便茶或者美容养颜茶,里面都含有一些刺激性泻药或者蒽醌类泻药,例如番泻叶、大*、麦冬、决明子、郁李仁、芦荟等等。

这些泻药是作用于肠壁,刺激肠道蠕动,起效快,效果强。但是,这些药物如果长期使用,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刺激性泻药可能会损伤肠道神经,自主蠕动力会越来越弱,肠子就变“懒”了,对泻药产生了依赖,对药用量越来越大,效果也越来越差,最终形成顽固性便秘。

刺激性泻药还可能导致色素沉积在肠粘膜,让你的肠粘膜变黑,就像豹纹一样,这种疾病叫做结肠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的人,发生肠道息肉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而结肠息肉又与癌症有着联系,所以有可能增加患肠肿瘤的概率。结肠黑变病是否增加肠癌的发病率,目前尚有争议,但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哪些药物可以导致结肠黑变病?

①单味中药:番泻叶、大*、麦冬、决明子、郁李仁、芦荟等单味中药;

②组成中药:含有上述药味组成的中成药,如牛*解*片、麻仁润肠丸、大*附子丸、复方芦荟胶囊、通便灵以及排*养颜胶等;

③茶类、保健食品类:糖渍青梅、通便清肠茶、随便果(含有决明子)等。

此外,比沙可啶(便塞停)、酚酞片(果导片)、蓖麻油也可以对肠道产生刺激,也可能会导致结肠黑变。

便秘应该怎么办?

(1)增加液体摄入量

饮水不足,可导致大便干燥,排便费力,排便困难。为了防治便秘,每天一定要保证充足的液体量,喝水或者喝汤,吃富含液体的水果都是可以的,保证每天摄入的液体达到,甚至超过ml。

(2)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谷类食物

不可溶性的膳食纤维不会被人体吸收,在肠道中可以吸收水分,软化大便,促进胃肠道蠕动,从而促进排便。

蔬菜水果、粗粮都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柑橘类的水果和豆类所含的纤维可刺激结肠菌群生长,从而增加粪便的体积。

纤维含量比较高的主食,蔬菜水果包括:豌豆,木耳,绿豆,麦片,地瓜,桃子,梨,火龙果,西梅,麦麸等等。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权威意见,我们每天需要摄入水果至克,蔬菜至克,谷薯类至克。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好习惯,不要憋大便,有便意的时候,赶快去大便。大便的时候,不要玩手机,不要看报纸,不要分心,专心致志的大便,养成每天定时去排便的好习惯。

(4)适当的补充益生菌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补充益生菌,对于便秘患者有好处,可以改善排便频率和粪便性状。这些益生菌包括乳双歧杆菌,干酪乳杆菌,大肠埃希菌等等。大家可以选购一些益生菌的产品,或者酸奶。酸奶可以帮助你改善消化,对你的健康有好处,低脂酸奶可以作为健康膳食的一部分。

(5)药物治疗

很多药物都可以促进排便,但我们前面讲的刺激性泻药,因为副作用较大,容易产生依耐,并不是首选的泻药。

按照指南的权威建议,乳果糖和聚乙二醇两种泻药是便秘患者首选的缓泻药,这两种泻药十分安全,并不会被身体吸收,而是通过吸收水分,刺激肠道蠕动来发挥作用。这两种泻药可以用于儿童、老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如果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还是无法正常排便,可以适当应用缓泻的药物。但是一定要去咨询专业的医生,万万不可自己在家胡乱吃药。

(6)生物反馈治疗

排便反射存在异常的,出口梗阻型的便秘患者,可以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刺激盆底的肌肉,形成正常的排便反射。

(7)手术治疗

严重的便秘,经过保守治疗无效的便秘,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全结肠切除,部分结肠切除,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手术方式。

总而言之,如果你受到便秘的困扰,不建议选用通便茶或者减肥茶,医院,接受诊断和治疗。(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健康人生,从一篇有温度的医学科普开始,点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