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基因水稻编辑 [复制链接]

1#
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基因水稻,


1技术简介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大多分布在抗虫基因工程、抗盐[1] 基因工程、抗病基因工程、抗逆基因工程、品质基因工程、品质改良基因工程、控制发育的基因工程等领域。如抗虫基因工程将Bt[2] 基因导入棉花、玉米、水稻、烟草、马铃薯等作物,*杀害虫;或将胶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导入作物,干扰害虫消化作用,而导致害虫死亡。中国是继美国之后育成转基因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河北省与美国孟山都合作育成33B抗虫棉(高抗棉铃虫、抗枯萎病、耐*萎病)。由中国农科院生物中心、江苏省农科院导入Bt基因,由安徽省种子公司,安徽省东至县棉种场共同选育的抗虫棉“国抗1号”在安徽省已通过审定。


国际水稻所将抗虫基因导入水稻,育成抗二化螟、纵卷叶螟的转基因水稻。中国 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河南农科院等许多科 转基因水稻研单位和高校将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小麦育成抗病转基因小麦、转基因烟草、转基因水稻等等。英国爱丁堡大学将水母发光基因导入烟草、芹菜、马铃薯等作物,获得发光作物,驱赶害虫。在其它转基因工程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在此不能一一例举。总之在作物种类方面,大多集中在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南瓜、木瓜、西葫芦七大类作物。


在油菜方面利用转基因工程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利时为了提高菜饼粗蛋白质的含量,将一种草控制的蛋白质基因转移到油菜上来,选出高蛋白质含量的转基因油菜品种。瑞典Svalow-Weibull等公司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培育成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种;比利时PGS公司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创造出新的油菜授粉系统;法国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萝卜不育细胞质的恢复基因引入甘蓝型油菜,充分利用萝卜不育细胞质不育彻底的特性,实现了萝卜不育细胞质的三系配套,对推动全球杂交油菜育种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据戴离安(2000年)报道,美国Galgene公司的研究人员将加利福尼亚月桂树中的硫酸酶基因和可可植物中的酰基转移酶基因转入油菜,可获得月桂酸含量高达70%的转基因油菜,为制造肥皂、洗发香波、化妆品、去污剂、表面活性剂等工业提供原料,降低生产成本。美国孟山都公司,把抗草甘磷[3] 的基因转入油菜,在加拿大已有70%以上的油菜面积使用这种抗除草剂的油菜品种。又有研究单位将利用从苏云金杆菌中分离的*蛋白基因(Bt)转入油菜,获得抗虫油菜。又有研究单位将从豆类或西红柿中克隆出的几丁质酶基因转入油菜中,培育出抗真菌病害的油菜。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和微生物所,将芜菁花菜病*外壳基因转化到甘蓝型油菜中,得到抗病素的转基因油菜植株。1994年,印度Eapen研究获得转基因花生,国内学者在花生基因工程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还有许多路要走,还要逐步完善和实用化。2安全证书 转基因水稻与一般水稻对比


2009年12月初,中国生物安全上公布的“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上,“悄然”出现了一直备受争议的转基因水稻,这两个由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首次获得农业部为转基因水稻颁发的安全证书,并准予在我省范围内进行种植。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吴孔明透露,首个获批的是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课题组的Bt抗虫转基因水稻,接下来要进行品种审定、种子生产许可、种子经营许可等常规品种需要经历的程序,离商业化还需2-3年时间。各方质疑由于关乎国民健康和粮食主权问题,“转基因”一直是舆论争论的焦点,然而,农业部为这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过程,公众并不了解,因而对转基因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疑虑和不安。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对于安全证书的颁发过程,农业部只提供了一份简短的书面回复。根据这份回复,证书发放是“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等5个阶段的多年安全评价,依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结果”作出的决定。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峰对此也提出一系列质疑,包括“何时获得批准”、“为何不公开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专家名单”、“环境与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是否参与讨论”、“是否会咨询其他利益相关者”等。请求公开专家名单却无人理睬,这让很多人开始怀疑这一切“是暗箱操作”,与转基因相关的整个共同体的失声,成为人们质疑的重点。通过安检该实验室[4] 在回复给书面报告中表示,农业部向该校发放的转基因水稻[5] “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安全证书,签发日期为2009年8月17日,有效期5年,适用地为湖北。


该品系的研发工作于1995年开始,1999年成果通过了农业部的成果鉴定,同年开始中间实验,2002年完成环境释放,2003年到2004年进行生产性试验。整个安全评价程序是根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的要求,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转基因植物风险评估指南》等国际通用准则进行的。历时10年的安全评价,经过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审定通过而最终获得了安全证书。


此外,实验室表示,安全评价是由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组织专家独立进行,参加评价的专家名单、专家的学科构成以及是否咨询过其他利益相关者,作为相关成果的研发单位,其并不掌握。


该实验室称,人类认识Bt蛋白的来源生物苏云金芽孢杆菌已有100余年,安全使用Bt蛋白作为生物杀虫剂有70多年。


该实验室承诺,转基因水稻一旦批准商业化种植,实验室研究者的米缸里肯定都是转基因大米。相关评价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gri-biotech Application,ISAAA)主席Clive James博士在2009年12月4日出版的《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周报》(CropBiotech Updata)上撰文指出,中国*府批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决策,显示出中国正在打造转基因关键作物的“三驾马车”:用于纤维的Bt棉花、用作饲料的植酸酶玉米和粮食作物Bt水稻。 Clive博士发布的《2008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的报告中曾预测,“与第一轮转基因作物种植浪潮相接轨的新一轮种植高峰即将到来”,他的这一预言在2009年11月底得以实现:中国农业部在一周之内先后公布了转基因Bt水稻(水稻是世界上一半人口的主粮)和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饲料作物)的生物安全证书。这一举动对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的转基因作物意义重大。 Clive博士认为中国批准这三种转基因作物的顺序是符合逻辑的,即首先是纤维作物(棉花),其次是饲料作物(玉米),然后是粮食作物(水稻)。这三种作物对中国巨大的潜在收益主要是,使农户因作物的增产[6] 而增加收入,可以大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使粮食产量增加并稳定粮食价格。 Clive博士认为,中国批准的Bt棉花、Bt水稻


和植酸酶玉米的研发都是由中国的国家科研机构完成的,其优点也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带来同样的利益。亚洲种植并消费了全球90%的水稻,Bt水稻[7] 将对亚洲带来巨大影响,并能持续为减少贫困作出贡献。 Clive博士还指出,Bt水稻和植酸酶玉米的农艺和质量性状只属于改良转基因作物众多性状中的一部分,改良转基因作物能够用更少的资源,尤其是水和氮,显著提高粮食、饲料和植物纤维的产量。中国批准第一种主要粮食作物Bt水稻的举动,可能为世界上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公共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起到独特的加速作用,而这种合作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目标为本国和全世界生产更多的粮食。证书到期2014年8月17日,中国转基因水稻仅有的2张“安全证书”全部到期。如果续申请没有成功,则意味着中国将没有一种转基因主粮拥有安全证书,更不必说商业化许可。这是中国转基因产业化之路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这两张安全证书所涉两种转基因水稻均由华中农业大学所培育,其研发团队成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表示,安全证书是否续签成功“不方便透露”。[8] 3安全性转基因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诞生以来,转基因的相关研究日益加快,转基因的产品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关于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论文2000年为676篇,2009年增加为1301篇,这十年总论文数量为10171篇。相关的新闻报道更是不计其数,其中偶尔有些反对转基因的声音。在生物技术育种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千千万万的关于转基因科学研究中,仅有八个所谓的“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事例,其中六个与食用安全相关,两个与生态安全相关。本文目的是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剖析,看清楚这些事例是否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公众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


第一部分:事实的叙述与分析


食用事例1:巴西坚果与转基因大豆 发生于美国 发端于科研论文[9-10]


大豆是营养丰富的食物,营养来自于其富含氨基酸,但是大豆中的氨基酸中缺乏含硫氨基酸。巴西坚果(Bertholletia excelsa)中有一种富含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的蛋白质(2S albumin)。为进一步提高大豆的营养品质,1994年1月,美国先锋(Pioneer)种子公司的科研人员尝试了将巴西坚果中编码2S albumin蛋白的基因转入大豆中(文章摘要发表于《细胞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 1994, Suppl 18A:78)。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中的含硫氨基酸的确提高了。


但是,要对这种大豆进行产业化开发就必须明确人食用是否安全,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并且由各国制定法规加以规范。转基因作物必须按照法规要求的开展食用安全性评价并得到食用安全的结论才有可能获准商业化。在研究人员对转入编码蛋白质2S albumin的基因的大豆进行了测试之后,发现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同样会对这种大豆过敏,蛋白质2S albumin可能正是巴西坚果中的主要过敏原(研究结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6, 334:688-692)。


因此,先锋种子公司立即终止了这项研究计划,此事后来一度被说成是“转基因大豆引起食物过敏”,作为反对转基因的一个主要事例,但实际上“巴西坚果事件”也是所发现的因过敏未被商业化的转基因案例。恰恰说明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管理和生物技术育种技术体系具有自我检查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能有效地防止转基因食品成为过敏原。事实上,巴西坚果被认为是人类天然的食物,它本身就含有这种过敏原,因此,天然食物也并非对所有人都是安全的。


食用事例2:普斯泰(Pusztai)土豆事件 发生于英国 发端于电视新闻[10-11]


“普斯泰(Pusztai)”事件,1998年秋天,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科学家阿帕得普斯泰(Arpad Pusztai)通过电视台发表讲话,说他在实验中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食大鼠,随后,大鼠“体重和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此言一出,即引起国际轰动,在绿色和平等环保NGO的推动下,把这种土豆说成是“杀手”,并策划了破坏转基因作物试验地等行动,焚毁了印度大的两块试验田,甚至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非转基因试验材料也遭破坏,以致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无法答辩。欧洲掀起反转基因食物热潮。


普斯泰的实验遭到了权威机构的质疑。英国皇家学会对“普斯泰事件”高度重视,组织专家对该实验展开同行评审。1999年5月,评审报告指出普斯泰的实验存在失误和缺陷,主要包含六个方面:不能确定转基因与非转基因马铃薯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对试验用的大鼠仅仅食用富含淀粉的转基因马铃薯,未补充其它蛋白质以防止饥饿是不适当的;供实验用的动物数量太少,饲喂几种不同的食物,且都不是大鼠的标准食物,欠缺统计学意义;实验设计差,未按照该类试验的惯例进行双盲测定;统计方法不恰当;实验结果无一致性。通俗地讲,该试验设计不科学,试验的过程错误百出,试验的结果无法重复,也不能再现,因此结果和相应的结论根本不可信。


普斯泰是在尚未完成实验,并且没有发表数据的情况下,就贸然通过媒体向公众传播其结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不久之后,Pusztai博士本人就此不负责任的说法表示道歉。Rowett研究所宣布普斯泰提前退休,并不再对其言论负责。


食用事例3:孟山都转基因玉米事例一 发生于法国发端于科研论文[10]


2007年,法国分子内分泌学家Seralini及其同事对孟山都公司转抗虫基因玉米的原始实验数据作过统计分析(文章发表于《环境污染与*物学文献》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7, 52: 596-602),得出老鼠在食用转基因玉米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当时,一些科学家和监管机构就指出他们的工作存在着大量的错误和缺陷。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6位*理学及统计学专家组成同行评议组,对Seralini等人及孟山都公司的研究展开复审和评价,认为,Seralini等人对孟山都公司原始实验数据的重新分析,并没有产生有意义的新数据来表明转基因玉米在三个月的老鼠喂食研究中导致了不良副作用。并在《食品与化学品*理学》上发表评价结果。


2009年,Seralini及其同事再次把欧盟转引的美国孟山都公司的实验数据重新做了一个粗浅的统计分析,在2009年第7期《国际生物科学学报》上发表文章,文中指出,食用了90天转基因玉米(抗除草剂玉米NK 603,抗虫玉米MON 810和MON 863)的老鼠,与食用转基因玉米不到90天的老鼠,其肝肾生化指标有差异。据此把这种差异解释成食用转基因玉米后造成的。


该文章发表后,便受到了监管机构及同行科学家的批评:法国生物技术高级咨询委员会指出,Seralini及其同事发表的论文中仅列出了数据的差异,却没能给予任何生物学或*理学上的解释,而且这种差异仅反映在某些老鼠和某个时间点上,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此外,Seralini及其同事没有进行独立实验,仅仅是对孟山都公司原始数据做了重新分析,显得粗略、证据不足、或解释错误,根本不足以推导出转基因产品会导致某些血液学上的、肝肾的*性迹象这样的结论。总之,Seralini等人的论文没有任何新的科学信息。另外,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通过对Seralini等人论文数据的调查分析指出,此论文的统计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等方面的相关数据之间缺乏一致性,且没能给予合理解释。该机构同时认为,喂食转基因玉米后老鼠表现出的差异性是符合常态的。对于这篇文章最大的质疑在于,Seralini等人的实验结果仍然和2007年的文章一样,不是建立在亲自对老鼠进行独立实验的基础之上,文中进行统计分析的数据,仍然是借用来源自孟山都公司之前的实验,他们仅仅是对数据选择了不合适的、不被同行使用的统计方法作了重新分析。因此结果和结论都是不科学的。


食用事例4:孟山都转基因玉米事例二 发生于奥地利 发端于研究报告[10]


2007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兽医学教授约尔根泽特克(Juergen Zentek)领导的研究小组,对孟山都公司研发的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NK603和转基因Bt抗虫玉米MON810的杂交品种进行了动物实验。在经过长达20周的观察之后,泽特克发现转基因玉米对老鼠的生殖能力存有潜在危险。


事实上,关于转基因玉米是否影响老鼠生殖的问题,共进行了三项研究,而仅有泽特克负责的其中一项发现了问题。该研究结论发布时,尚未经过同行科学家的评审,泽特克博士在报告时自己都表示,其研究结果很不一致,显得十分初级和粗糙。


欧洲食品安全部评价转基因安全性的专家组对泽特克的研究发表了同行评议报告,认为根据其提供的数据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两位被国际同行认可的专家(Drs. John DeSesso和James Lamb)事后专门审查及评议了泽特克博士的研究,并独立地发表申明,认定其中存在严重错误和缺陷,该研究并不能支持任何关于食用转基因玉米MON810和NK603可能对生殖产生不良影响的结论。


食用事例5:俄罗斯之声转基因食品事件 发生于俄罗斯 发端于电台新闻[10]


与其说是一个事例,倒不如说是一则虚假新闻。2010年4月16日,俄罗斯广播电台俄罗斯之声以《俄罗斯宣称转基因食品是有害的》为题报道了一则新闻。新闻称,由全国基因安全协会和生态与环境问题研究所联合进行的试验证明,转基因生物对哺乳动物是有害的;负责该试验的Alexei Surov博士介绍说,用转基因大豆喂养的仓鼠第二代成长和性成熟缓慢,第三代失去生育能力。俄罗斯之声还称“俄罗斯科学家的结果与法国、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结果一致。当科学家证明转基因玉米是有害的,法国立即禁止了其生产和销售”。


实际情形是怎样的呢?通过掌握的资料了解到,Alexei Surov博士所在的Severtsov生态与进化研究所并没有任何研究简报或新闻表明Alexei Surov博士曾写过这样的信息,俄罗斯之声报道的新闻事件也没有在任何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研究论文。此外,俄罗斯之声用的标题是《俄罗斯宣称转基因食品是有害的》,而其他新闻报纸则用的是“一个俄罗斯人宣称”。显然“俄罗斯宣称”与“一个俄罗斯人宣称”是有显著区别的。至于新闻中提到法国禁止了转基因玉米的生产和销售,这与事实不符。法国*府并没有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下禁令,而是恰好相反。欧盟已经于2004年5月19日决定允许进口转基因玉米在欧盟境内销售。


食用事例6:广西迪卡007/008玉米事件 发生于中国 发端于络媒体[10] [12]


无独有偶,这一事例是发生在中国的一则虚假新闻:从2010年2月起,一篇题为《广西抽检男生一半精液异常,传言早已种植转基因玉米》、署名为张宏良的帖子在络上传播甚广,引发了不少公众对转基因产品的恐慌。文章称:“迄今为止,世界所有国家传来的有关转基因食品的负面消息,全都是小白鼠食用后的不良反应,唯独中国传来的是大学生精液质量异常的报告。”


从帖子的标题到内容,作者很显然试图将广西大学生精液异常与种植转基因玉米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这也正是导致公众恐慌的根本原因。其中,广西种植转基因玉米之说,作者依据的材料是有络报道称“广西已经和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从2001年至今在广西推广了上千万亩‘迪卡’系列转基因玉米”;广西大学生精液异常之说,则依据的是广西新闻2009年11月19日登出的报道:广西在校大学男生性健康,过半抽检男生精液不合格。但从了解的情况来看,第一个说法不属实,第二个说法有明确出处但和转基因没有关系。


迪卡007/008为传统的常规杂交玉米,而不是转基因作物品种。对此,孟山都公司、广西种子管理站、农业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证实。


2010年2月9日,美国孟山都公司在其官方站公布了“关于迪卡007/008玉米传言的说明”。说明指出,迪卡007玉米是孟山都研发的传统常规杂交玉米,于2000年春天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品种认定,2001年开始在广西推广种植;迪卡008是迪卡007玉米的升级品种杂交玉米,2008年通过了审定,同年开始在广西地区推广。广西种子管理站在随后的“关于迪卡007/008在广西审定推广情况的说明”中确认了这一说法,并介绍2009年迪卡007/008的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区玉米种植总面积760万亩的14.5%、3.5%。


2010年3月3日,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关于“农业部批准进口转基因粮食种子并在国内大面积播种”的消息不实,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


对于广西抽检男生一半精液异常的说法,确有出处,即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性学科主任梁季鸿领衔完成的《广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调查报告》。从广西新闻那篇文章的内容来看,研究者根本没有提出广西大学生精液异常与转基因有关的观点,而是列出了环境污染、食品中大量使用添加剂、长时间上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因素。这从另一个材料也能得到印证。参与该报告调查的梁季鸿的助手李广裕根据该调查报告完成了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217例广西在校大学生志愿者精液质量分析》。在论文最终的结论中写到:“广西地区大学生精液质量异常的情况以精子活率和活力低比较突出。其精子的活率明显低于国内不同地区文献报道的结果。广西地区大学生精子活率、活力低及精子运动能力减弱,可能与前列腺液白细胞异常,精索筋脉曲张,支原体、衣原体感染,ASAB(+)有关。”


食用案例7:华中农业大学将转基因大米正做猕猴喂养实验 专家自己连吃14年[13]


对于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有“反转派”质疑实验作假,要求公开。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抗虫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项目负责人林拥*介绍,这两张安全证书的取得非常严格,不仅对白鼠做了90天喂养实验,还做了三代繁殖实验,结论都显示食用转基因大米与普通大米并无差别。


林拥*认为,如实公布一些基本的实验结果对打消老百姓的疑虑有好处,但应由鉴定方或农业部发布。有人提出白鼠“吃太少,与人差别大”,质疑实验结果无法证明人食用安全,林拥*透露,农业部正委托中国农业大学做转基因大米的小型猪90天喂养实验,还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做猕猴喂养实验,“属于灵长类,跟人类非常近”。林拥*还表示,食品与药品不同,上市前无需做人体实验,但他自己从1999年来已连续14年吃转基因大米,至今身体无恙。


生态安全事例1:帝王蝶(Monarch butterfly)事件 发生与美国 发端于科研论文


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昆虫学教授洛希(Losey)在Nature杂志发表文章,称其用拌有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杂草叶片饲喂帝王蝶幼虫,发现这些幼虫生长缓慢,并且死亡率高达44%。洛希认为这一结果表明抗虫转基因作物同样对非目标昆虫产生威胁。


然而,洛希的实验受到了同行科学家们和美国环境保护局的质疑:这一实验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并不反映田间情况,且没有提供花粉量数据。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组织昆虫专家对帝王蝶问题展开专题研究。结论认为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在田间对帝王蝶并无威胁,原因是:(1)玉米花粉大而重,因此扩散不远。在田间,距玉米田5米远的马利筋杂草上,每平方厘米草叶上只发现有一粒玉米花粉。(2)帝王蝶通常不吃玉米花粉,它们在玉米散粉之后才会大量产卵。(3)在所调查的美国中西部田间,转抗虫基因玉米地占总玉米地面积的25%,但田间帝王蝶数量却很大。


同时,美国环保局在一项报告中指出,评价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应以野外实验为准,而不能仅仅依靠实验室数据。


生态安全事例2:墨西哥玉米事件 发生于墨西哥 发端于科研论文


2001年11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微生物生态学家David Chapela和David Quist在Nature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在墨西哥南部Oaxaca地区采集的6个玉米品种样本中,发现了一段可启动基因转录的DNA序列花椰菜花叶病*(CaMV)“35S启动子”,同时发现与诺华(Novartis)种子公司代号为“Bt11”的转基因抗虫玉米所含“adh1基因”相似的基因序列。


实际情况如何呢?墨西哥作为世界玉米的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当时明文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只是进口转基因玉米用作饲料。此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国际间的广泛关注,绿色和平组织甚至称墨西哥玉米已经受到了“基因污染”。


然而,David Chapela和David Quist的文章发表后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批评,指其实验在方法学上有很多错误。经反复查证,文中所言测出的“CaMV35S启动子”为假阳性,并不能启动基因转录。另外经比较发现,二人在墨西哥地方玉米品种中测出的“adh1基因”是玉米中本来就存在的“adh1-F基因”,与转入“Bt玉米”中的“adh1-S基因”序列并不相同。


对此,Nature杂志于2002年4月11日刊文两篇,批评该论文结论是“对不可靠实验结果的错误解释”,并在同期申明“该文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发表”。


同时,墨西哥小麦玉米改良中心也发表声明指出,通过对其种质资源库和新近从田间收集的152份玉米材料进行检测,并未在墨西哥任何地区发现“35S启动子”。


第二部分:结论


通过对以上这些所谓“转基因安全性事例”的剖析,大家可以知道:


1)“巴西坚果”事例中的转基因大豆在研究阶段就中断,该事例表明生物技术育种技术体系可以自我检查和自我调控,能够做到确保安全。4商业化转基因水稻走向商业化,这一天迟早要到来。一项高达240亿元人民币的转基因研究项目通过国务院审议,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单项投资最高的项目,将主要投入到优势基因的挖掘、转基因品种选育和转基因作物品种的产业化。转基因问题第一次上升到中央*府层面讨论,并最终获得高度肯定。获取安全证书,这表明向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更加明确了国家的态度。


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实质上在湖北等地已经悄悄进行。在湖北等地,转基因抗虫水稻早在2004年就曾因非法种植而备受关注。[14]


2004年,绿色和平组织曾在湖北展开了对转基因水稻种植的四次调查,并于2005年4月13日发布了《非法转基因水稻污染中国大米》调查报告。该报告认为,转基因种植在湖北等地的种植已经非常广泛。该组织同时将调查报告送往农业部。


2005年4月14日,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公布了《关于“转基因水稻污染我国大米”的书面答复材料》,对绿色和平的检测结果“无法认同”,关于报告中所提转基因水稻的种植面积、允许范围、是否违规等问题,农业部将依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湖北农业厅对此事的执法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和处理。


2005年8月11日,湖北省*府委托省农业厅就“转基因水稻事件”首次发表申明,武汉科尼植物基因有限公司、武汉禾盛种衣剂有限责任公司和华中农大新技术研发公司在承担转基因水稻生产性实验过程中,“擅自扩大制种”,并责成有关单位对其进行处罚。


湖北省农业厅随即对已种植的上万亩转基因水稻进行铲除,并对农民进行每亩约四五百块钱的补助。


随后,农业部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加强转基因安全监管工作。[15] 5院士上书2013年7月,产业化,并指责农业部的不作为。10月19日,“全国首届*金大米品尝会”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举行,300多名转基因铁杆支持者参加了活动方所组织的报告会,并参加了设在华中农大国际会议报告厅的“转基因大米晚宴”。


类似的转基因大米试吃活动已在我国28个城市开展,都是华中农业大学为活动提供所需的转基因大米。而这一次,还加入了刚刚收割不久的、由其自身研究种植的“*金大米”。[16]


晚宴:宣传转基因水稻[16]


在19日的晚宴上,一种转Bt基因大米被做成月饼、米糕、米粑和豆皮;而10公斤的“*金大米”则被熬成米粥,供与会者食用。


友@山再那里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他说,参加这次活动的友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通过QQ群或在微博私信里报名,最后,正式报名的有260人,但当天275人的会场都坐满了。据其介绍,来参加的友除了差旅自费外,还为活动捐助经费,“大人每人交纳会议费用230元,学生则50元,嘉宾也不例外。”另一名组织者、华中农大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严建兵说,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宣传转基因水稻。


院士:不知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转基因[16]


活动的主角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启发,他同时也是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在活动中作了题为《作物育种的主要发展趋势》的演讲。


张启发在演讲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转基因水稻在中国的前景表示悲观,“2009年5月,在11年的争取之后,我们研究的两种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与Bt汕优63取得了国家所颁发的安全 转基因水稻(9张)证书,当时我比较乐观,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不是更近,而是更遥远了。”他说,他将在两个月后卸任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一职。张启发透露,我国61名院士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61名院士在建议书中写道,‘推动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不能再等,再迟缓就是误国,转基因产业化发展不起来,则商业发展不起来,对科研影响非常大’,同时院士们指出农业部的不作为。”


为什么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会陷入困境?


张启发说,我以为中国人非常理性,有科学精神,但在2000年前后,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间那么多人冒出来反对转基因。


环保组织:反对转基因水稻商业化[16]


“绿色和平”农业与食品部负责人俞江丽说,“绿色和平”一直反对 转基因水稻的种植(6张)转基因水稻在中国的商业化,一旦其商业化而大面积种植,通过基因漂移作用,将对我国野生水稻品种带来灭顶之灾,而食用转基因大米对人体的影响也尚未有定论,将13亿人置于未来潜在的风险之下是难以接受的。


早在2004年,“绿色和平”曾在湖北展开了对转基因水稻种植的调查,并在2005年4月发布了调查报告,指转基因种植在湖北等地的种植已非常广泛。2005年8月,湖北省农业厅发表申明,称华中农业大学大新技术研发公司等企业在承担转基因水稻生产性实验过程中,“擅自扩大种植面积”,责成有关单位对其进行处罚,并对已种植的上万亩转基因水稻进行了铲除。[15] 这被视作“绿色和平”与华中农业大学的一次直接交锋。俞江丽说,很多转基因水稻研究团队中的成员都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国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又是种业公司的股东,商业化,有着明显的利益驱动。6市场调查2014年4月,《新闻调查》在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家大型超市,随机购买了5种大米。将这些大米送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在这五种大米中,有三种含有转基因成分。欧盟预警系统中所显示的转基因成分也大都是这一类型:BT63[17] 。7销毁事件2014年8月1日消息,武汉当地10多亩正在大田生长的转基因水稻已于30日被集中销毁。[18]


当地有农户表示,这处水稻田是几家农户联合种植的,秧苗是抗虫稻,也就是含有转基因成分的BT63稻苗。被集中销毁后,当地每亩给予约1000元补贴。他们也曾在2010年前后种植过这样的水稻,每亩收成千把斤,成熟后卖向市场。[18]


据了解,目前我国尚未批准包括水稻、小麦在内的任何转基因主粮作物的商业化种植。[18] 8相关争议关于转基因水稻存在一定争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启发对转基因水稻表示支持,2013年7月,我国61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16]


而“绿色和平”等环保组织对此持反对态度。我国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大学许启凤教授认为,转基因产品,特别是转基因主粮,是不安全的。[19]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转基因不能一概而论”。他认为转基因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透露他也正在进行转基因水稻的相关研究。[20] 包括袁隆平在内的不少专家都认可转基因作物的产量优势,但对于推广则持谨慎态度。[20]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