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乐队的夏天首播扑街同桌的高晓松 [复制链接]

1#
5月25日,众人期盼已久的音乐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正式开播,乍一看节目的slogan“中国最hot的乐队都在这里”,很是抢眼,再看阵容,由音乐人张亚东、高晓松以及最近风头正盛的吴青峰坐镇点评团,参加的乐队主要包括老一代反光镜乐队(年成立)、痛仰乐队(年成立)新一代的鹿先森乐队、皇后皮箱乐队、盘尼西林乐队等,看着节目介绍还是赚足了眼球,吸引了很多人围观。不过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期望有多大失望就会更大,承载如此之多期盼目光的《乐队的夏天》最终还是在一片哀嚎声中“扑街”了。高晓松和马东全程尬聊完全跳出了节目的中心,不断和乐队唠家常,大打青春回忆牌,全然忽视了音乐本身,乐队虽然没有出大错,但是也并不如预期的那样有“惊艳”的感觉,基本都在走摇滚,风格都大同小异,差点变成“摇滚的夏天”。虽然节目不如期待的那么好,但是不可否认还是掀起了一阵“回忆潮”,很多人都在怀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乐队和校园民谣的时代,止不住的追忆起那逝去的“白衣飘飘的年代”和似水的年华。《同桌的你》《恋恋风尘》《花房姑娘》感觉依旧时不时在耳畔响起,只是乐队和民谣也早已渐渐随着那个时代悄然远去。老狼、崔健、朴树…他们最耀眼的时刻也永远定格在那个时代。很多人不禁想问民谣和乐队曾经红透半边天,受到那么热烈的追捧,为什么会渐渐淡出视野,悄无声息的逝去?首先,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烙印,时代离去,属于特定时代的音乐记忆自然就被定格在那一刻。民谣的形式最先缘起于台湾,《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童年》等等风靡一时,上个世纪八九十年这股曲风才流行于内地,那时候的小青年开始偷听邓丽君的歌,尽管邓丽君的歌在当时被打上了“靡靡之音”的记号,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在悄悄发生改变,邓丽君和台湾民谣一夜间占据了所有年轻人悸动的心。那时候考大学难,不过上了大学就什么都不愁了,学费不用交,工作有分配,大学颇具“青春养老院”的气息,那时候的人就调侃大学有你玩四年。此时还在清华读电子工程的高晓松痴迷上这个音乐,不顾反对拉上老狼,组建了“青铜器乐队”,后来写出《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开启内地的民谣时代,就是这样内外都开放,宽松的氛围,促进了那时候大学生对于精神世界,艺术创作的追求。其次,民谣本身就很独特,它充满诗情画意,是典型的“理想主义”,歌词无不充斥着“文艺清新范儿”。那时的天总是很蓝,日子过得很慢,那时的情愫朦胧,青涩,同桌那个“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的女生,“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那时的时光很慢,心境纯真,以至于看到的景都是“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正如诗人木心所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而如今年轻人大多因工作、生活的压力浮躁不已,都追求着更好的物质生活,赚钱才是年轻人首要目的,风景早就不再是藏在眼里的而是在手机的屏幕里,爱慕的女生不再是梳着黑马尾,眼神澄澈干净的而是美颜滤镜下的虚假网红。这样来看则能明白民谣的逝去是必然的,民谣情感真,意境深,节奏慢,而如今的年轻人大多浮躁,急功近利,心不静,意难平。再者,唱民谣的乐队或是歌手都个性十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一言不合很可能就解散了,另外小众化也让歌手面临现实的“物质难题”,难以坚持下去。大多数人对民谣歌手的印象就是背着一把破吉他,穿着人字拖,留着长发,脸上带着沧桑的气息,浑身透露出放浪不羁,那个年代大家会觉得很有“艺术家”的范儿,而放在如今可能第一印象就是穷和油腻。审美的差异,受众逐渐的窄化让这个“小众化”音乐难以生存,歌手赚不到钱满足不了正常的生活,所有的精神追求最终还是败于残酷的现实。诗意的歌词,舒缓的节奏,悠扬的曲调,深远的意境,甚至都比不上抖音里的几句矫揉造作的猫叫。民谣歌手都极具个性,刚烈十足,就拿“水木年华”来说,他们的歌直到现在依旧被广泛传唱,《一生有你》《在他乡》想必都耳熟能详,不过各具想法的人,合在一起能碰撞出的火花,再合在一起也能生出“矛盾”终归还是分道扬镳了。最后,就民谣本身来说它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而又超脱现实,通俗而不庸俗,民谣承载着一个时代年华,记录着一段青葱岁月,镌刻着一抹深情爱恋,谱写着一缕悸动情思。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想每个人都能在民谣里找到自己的故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