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碧生源可能大家印象都是非常深刻的,曾经在减肥行业,碧生源可谓是炙手可热。铺天盖地的广告迎面而来。也许你可能没有使用过碧生源产品,但是它的广告语你肯定听说过。一度让碧生源成为家喻户晓的产品。
碧生源的成功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案例,碧生源的创始人是赵一弘。曾经他是康师傅的职工,也许是市场原因,也许是个人原因。在年做了近十几年快消行业的赵一弘,从康师傅主动辞职,创立了碧生源。靠着从纪源资本的万美元的支持,开始自主组织研发团队,研究减肥茶,这个也就是后来的碧生源。
产品开发成功之后,接下来就是市场的推广。没错,碧生源采取的推广模式就是广告宣传。据了解,仅年碧生源就投入了万做广告,相比同行业,可谓是“大手笔”。地铁、公交、电视、各个网站都是碧生源的广告。这样的推广模式一度让碧生源成为了当时的“网红”产品,自然而然,带来了1.6亿的销售业绩,这个也是非常可观的,谁也不敢想象,一小包减肥茶竟然在当时带来了这么大的市场经济。
当然这其中的“致富之路”,也是有数据可言的,减肥茶25袋卖到45元,常润茶卖价53元,但是成本只有1元。这样的利润在当时是十分大的,但是这类产品也是有一定的产品周期的,就跟市面上的一些“网红”产品一样,可能当时炒作的比较厉害,大家蜂拥而至去购买,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产品的热度也会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就是业绩下滑,产品退出市场。当然碧生源的命运也不例外。
年的广告推广一直延续,在市场打得火热。年到年,碧生源的复合增长率超过了75%,年,销售额也是达到了亿的顶峰,并成功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靠着两袋减肥茶,做出了一家上市公司确实很让人吃惊。但是碧生源的辉煌之路,会继续续写吗?可见,市场并不眷顾碧生源。
碧生源成功上市之后,便开始一路业绩下滑,上市9年,其中有5年碧生源的业绩都是亏损的。亏损值超过4亿。就单年,亏损就超过了3.4亿元。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年的营业收入达到3.78亿元,同比下降了22.4%,亏损近1个亿。去年还将总部的大楼以5.5亿卖掉,用来维持公司的经营。那曾经的减肥茶巨头为何会出现如此局面呢?
纵观碧生源的整个发展过程,对其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它的广告。碧生源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大量投入广告投资,使得市场达到一种疲倦的状态。相比同行业发展起来的绿瘦、绿旋等产品它的广告投入是比较大的。随着投入的加大,但是业绩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势必会导致公司的亏损,因此碧生源陷入了比较被动的状态。
加之,在年按照监管要求,所有的产品不能出现带有功效的词语,也使得碧生源减肥茶,更名为碧生源常润茶。这对于当时掀起的减肥热潮时代,更名对碧生源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至此,销售业绩以及营业额都大幅下降。直至造成现在的局面。除了市场的调整,以及碧生源发展战略的问题外,当然还有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造成了这一局面。
说实话,这类产品的周期不比其他商品,它的产品周期很短,这也造成了它快速崛起,又迅速没落的尴尬下场。人类之所以会为其买单,无外乎就是怕死、怕病、想要长寿。可是它真的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了吗?不见得吧,等到产品的效果不明显时,消费者也就缓过神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消费者的退场。
也有人认为碧生源主打的是减肥产品,这对于中国这个大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性的。怎么会发展至此呢?说到这一点,应该提醒各位读者一句,单一的产品销售势必会让公司面临更大的危机,并且市面上大量的减肥产品都被冠以“强力泻药”的称号,可想而知这个对于人身体的伤害有多大。多锻炼、合理膳食等科学的减肥方式才是长久之计。除非有部分严重的“懒癌患者”会采取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
因此,碧生源想要逃离现在的困境,必须要研发出顺应时代的产品,或者挣脱现在行业的枷锁。在边缘行业重新找到市场的新方向。比如说是体育、医药等行业。或者说继续扎根本行业,虽然减肥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其他类型的产品还是有很大的发展市场的,比如补脑、补气、补血等。这些产品在目前还是被人们所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