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联合办公,首先想到的是小隔间、公共区域和社群活动,这似乎成了联合办公的刻板印象。无论租户还是空间运营商,普遍认为联合办公产品应该如此,而忽略了空间的“因人而异”和“因地制宜”。
近日,联合办公品牌ideaPod在上海外滩发布了其第二个项目——ideaPodTheBund。通过这一赋能创意人群和打造城市中心商务社交的品牌或使行业看到更多可能。
第四空间:“艺术家的聚客厅”
位于外滩延安东路1号的ideaPodTheBund给人一种浓厚的艺术气息,区别于一般的联合办公,它将空间划分为动静两区。静区为专注的工作空间,包含10个独立空间、艺术展览空间和“图书馆式”的专属工位。
动区包含数百平真实绿植空间、花园壁炉区和用于活动空间的极光阶梯,称拥有离外滩最近的花房、落地窗和室内树木。看起来,比起印象中的联合办公,整个空间更像是“艺术家的聚客厅”。
这得益于ideaPod创始人冰清(BQ)的设计师背景。将自然融入工作和社交空间,创造出让人放松、专注、产生灵感和不想逃离的商务环境是BQ的创始初心。在接受亿欧采访时BQ表示,不会在乎别人是否称之为联合办公,ideaPod的产品方向也是打造与联合办公有别的“第四空间”。
第一空间为居住、第二空间为工作,第三空间为休闲娱乐,BQ将第四空间称为结合前三者之后又更加注重个人精神世界的综合空间。ideaPod的产品主线即打通工作与社交,以更精致的空间设计和不定期的优质内容分享来激发租客的灵感、创造力,满足租客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ideaPod的客群很多时候并不是初创企业和个人。
样板房不走规模化
据亿欧了解,ideaPod创立于年末,上海外滩ideaPodTheBund为第二个空间项目,其第一个项目是位于北京国贸的ideaPodGuomao。ideaPodGuomao项目面积约㎡,开业后三个月左右便达到了90%的出租率。两年多来,ideaPodGuomao的运营趋于成熟,营收已能覆盖成本。且在整个项目的营收中,工位租金只占到40%,活动场地的收入占到60%左右。
项目面积约㎡的外滩ideaPod被内部定为国贸项目的升级版。联合办公、活动场地租赁和空间设计服务为三大主要营收来源。
如此看来,ideaPod所提供的核心服务似乎与一般联合办公无甚区别,甚至其引为亮点的高端地段和精美设计会使ideaPod承受更高昂的造价和运营成本,以至于难以规模化成长。
BQ则表示,ideaPod与其他品牌的首要不同在于客群分层的选择。ideaPod想要触达的人群是活动在市中心高净值创意人士,解决的是“在市中心找不到合适商谈场地”的问题。至于活动场所的租赁业务,虽然不少联合办公品牌都有做,但归根结底还在于产品品调的不同。
至于规模化,BQ并不认为这是联合办公的必经之路,或者不是ideaPod的必经之路。ideaPod强调内容和服务的输出,现存的北京和上海两地的项目,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样板房”。通过样板空间持续增强如空间设计和内容分享等服务输出,达到企业增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