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中,普遍认为持续肥胖对心脑血管危害最大,而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体重不稳定,在短时间内增减幅度过大对心血管危害更大。
该研究对来自LookAHEAD研究的位2型糖尿病受试者进行了6.7年的随访,评估了体重指数(BMI)、腰围(WC)和体重变化。
实验数据表明,在大量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人群中,体重指数变化大与心衰事件风险高密切相关,且独立于传统风险因素和基线肥胖水平。
专家提醒,我们除了要预防过度肥胖外,更要注意体重指数的波动,“忽胖忽瘦”比单纯意义的“胖”和“瘦”更危险。
体重在短时间的大幅波动,除了会造成内分泌紊乱,还可能会使心血管功能异常,从而引发疾病。
还有研究者分析了约名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数据,经5年随访发现,每人都表现出一定程度智力下降。而与体重指数(BMI)比较稳定的人相比,波动较大者的智力下降速度要快60%以上。
可见,体重的频繁大幅波动对身体健康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
肥胖人群的首要任务,是要让体重在不影响健康的情况下,降到正常水平。其次才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值,才是最佳选择。因此想要了解自己是否处于肥胖状态,需要了解两个方面:
一、体重指数(BMI)计算方法和健康范围
计算公式为:BMI=体重÷身高的平方。(体重单位:千克;身高单位:米)
中国成人正常的BMI应在18.5-23.9之间;
小于18.5为体重不足;
大于等于24为超重;
大于等于28为肥胖。
二、内脏脂肪指数的健康范围
有些人外表看起来并不属于肥胖范围,甚至经常被身边人说“瘦”,BMI也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判断自己是不是肥胖,不能只看体重,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