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末代皇帝意大利导演中国故事,奥斯卡9 [复制链接]

1#

今天我们要分析的电影,是一部获得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9项大奖的影片,这是在整个奥斯卡奖评奖的历史中都少有的佳作。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是一部讲述中国皇帝生平故事的电影,却出自于一位意大利电影导演之手。

这部电影的传奇之处还不止于这些,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是意大利导演,影片拍摄的主要场景是故宫,这是故宫历史上首次为影视拍摄打开大门,也正因为在故宫实景拍摄,很多镜头的历史还原感极强。除了故宫,很多涉及到末代皇帝溥仪生平的场景,比如伪满时期的皇宫等历史场景也全部是实景拍摄,这在今天看来,绝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部电影也是年以来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合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试想一下,在年那个历史年代,没有政府的支持,这样宏大叙事的,国际制作团队工作的电影怎么能够完成。

为了还原很多大型的历史场景,拍摄该片一共召集了1.9万名临时演员,比如在开篇中3岁溥仪登基的画面另我们印象深刻的原因。甚至,在该片拍摄期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但是摄制组得到了政府的优先权,使得女王无法参观紫禁城。

诸如此类的关于这部电影的传奇和与众不同还有太多,大家可以自己去观看分析,我们今天还是从摄影的角度切入,分析一下这部电影的摄影能够为我们摄影爱好者提供那些借鉴的缘元素。

东方主义中的符号化权利视角

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很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尤其是近代的历史,但是对于电影中拍摄的很多事件和场景都感觉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对于故宫的环境与溥仪的形象,对于整个皇家辉煌气势的表现,这一切都是符合自己心中对于皇家宫廷的想象。

而陌生之处在于,在很多细节的描述和情节表达上,与中国人的实际和表达方式又有很大的出入。

比如,在小溥仪连夜被抱进宫拜见临终的慈禧这个场景。

在摄影画面中,坤宁宫内被昏黄的夕阳照射,气氛迟暮,没有一点生气,烘托了慈禧太后也走向了生命的终结之时夕阳西下的气氛。宫殿中慈禧太后身穿隆重的朝服,所有在场的人王公贵族们衣着华丽,渲染了皇室的尊贵和神秘高墙内的尊荣。这些都是符合我们普通人对于皇宫的想象的。

但是,我们再观察仔细一些会发现,慈禧身边的侍者和大臣从着装上并不是清朝人的打扮,而是一种中国古代朝代的男女装束,也类似于神仙传说神话中的仙人造型。这些朝代不明,明显具有时代差异的隆重的着装,难道是导演在服装造型上的失误造成的么?显然是不会的,这就牵扯出今天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导演在拍摄中的东方主义视角。

什么是东方主义呢?东方主义原意是指西方对东方社会文化、语言及人文的研究,亦可译为西方作家、设计师及艺术家对东方的模仿及描绘,也可以指对东方文化的模仿及描绘。

具体到我们这部影片中,就可以解释在慈禧驾崩这个场景中很多身穿奇装异服(有些大臣的服装甚至是中国神话故事中财神爷类似的服装),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镜头中。在拍摄这个场景时,导演并不是想要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而是要讲述自己对于这个场景的想象。

也就是说,在贝托鲁奇的印象中,慈禧太后的权利与神仙无异,可以呼风唤雨,围绕在她身边的人,仿佛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天宫中的神仙。而这些都是慈禧一个人在营造,她把自己的称呼也改成了老佛爷,这个殿堂也称为了神仙的宫殿。这也就有了导演将大臣们的服饰彻底演绎为一种神话式的装束来描绘导演自己的艺术想象和视觉形象。

诸如这一类的拍摄方法在这个场景中还有很多细节。比如,慈禧向溥仪详细介绍了紫禁城中的太监,还有在慈禧咳嗽的时候,太医奉上了一碗又一只大乌龟熬制的药汤,以此来比喻对中国医药的印象。

不只是在坤宁宫的场景中,在紫禁城的城墙内,全片还上演了很多东方主义视角的视觉联想。比如在宫廷戏剧和太妃们的监视,这几个镜头中,贝托鲁奇用服侍,声音,道具和镜头技术,充分的描绘了一个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某些元素的神秘性的想象。从西方人的视角看来,这些细节无疑是落后的、封建的、丑陋与反人性的。

这些描述看起来是对东方古国文明的探索和发现,但是精神内核中透露的是一种藐视和不接受,东方学的学者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属于西方建构产物,旨在为东西建立一个明显的分野,从而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而在法国和英国要让东方国家如埃及﹑印度成为殖民地的时候,这种思想形态便在政治上有利用价值。

这似乎也就回答了上面最开始的问题,我们作为中国人观看影片时即会感到熟悉同时也感到陌生,并不是因为只是摄影场景和服装造型上的细节,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视角上的差异带来的视觉认知上的理解差异。

摄影的时代性和色彩变化

色彩作为视觉元素,在视觉表达上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电影和摄影中,经常作为视觉构成元素被使用。每一部成熟的电影都会有自己影片的色彩基础调性和色彩倾向。

在《末代皇帝》中,贝托鲁奇充分的利用了色彩这一重要元素,勾勒出了一副精彩的历史画卷,也配合了整个电影的情节发展。在电影叙事上,围绕溥仪的生平,大致上可以分为4个大的历史时期,呈现了4中历史色彩。分别是,黄金年代,忧郁蓝调时代,青灰年代和平淡中的激情岁月。

1.黄金年代

这个黄金年代是按照整个影片的色彩设定作为区分的。主要是从溥仪被抱进紫禁城作为皇帝开始,一直到被赶出紫禁城这个历史时期。这个时间涵盖溥仪的整个童年和青年时代。

这是时代的溥仪,生活在紫禁城内,作为皇帝,享受着绝对的权威。在整个成长过程中,被塑造为一个唯我独尊的帝王。贝托鲁奇利用金黄色的光线或者布景,烘托出一种尊贵的视觉感受,虽然是一代末世王朝,但也极尽辉煌。

下图是《末代皇帝》的经典镜头。3岁的溥仪在登基的时候,由于顽皮冲出了太和殿大门,一块代表着中国最高权利的色彩的黄色幕布徐徐展开。这块明黄色的大幕的展开预示着溥仪皇帝生涯的开始,也预示着一段坎坷人生旅程的开始。

在整个少年时期溥仪的紫禁城生活中,导演最常用的就是这个颜色。即便是后来溥仪只是作为紫禁城内的皇帝的年代,这个色彩基调也没有改变。

2.忧郁蓝调

在电影的中间部分,贝托鲁奇在拍摄上画风一转,将画面的色彩基调转为蓝色。为什么做这样的处理呢,因为溥仪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

忧郁蓝调的时期,是溥仪从被赶出紫禁城开始,到满洲国结束这个时间。这个时期了解历史的同学们都知道,是末代皇帝溥仪十分挣扎的一段时光。成年的溥仪在各种政治利益争夺的背景下,念念不忘的想要复辟自己的皇帝梦想。在日本人的扶持之下,成为满洲国皇帝,成为一个傀儡,自己也处于巨大的痛苦之中。

在这期间,承受各种颠沛流离的同时,自己的皇妃文秀还要与自己离婚,这更是成为中国历史上数百位皇帝所没有遇到过的奇闻。这并不是爱情的幻灭,而是自己权利梦想的瓦解,因为现实情况告诉了溥仪,他连自己身边的人也控制不了了。

这些一个人在面对种种的变动和打击的时候,如果用一种色彩来表现,那么蓝色再合适不过,因为蓝色代表忧郁,忍气吞声的溥仪面对这么多伤心事情的时候,心理怎么一个忧郁了得。

下图是在溥仪被迫签署日本人命令的文件时候的摄影画面,整个画面整体上呈现青色和蓝紫色的色彩倾向,视觉感受压抑。这种色彩能够配合演员的表演,视觉化烘托出环境和时代气氛。

3.青灰年代

所谓青灰年代,是摄影画面由暗淡的青灰色色调为主基调的时代。这个时期是由被新中国接收改造开始,到出狱之前的一段时光。在摄影拍摄上,这种表现方法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消色的拍摄。

在这个时期,溥仪作为战犯,被新中国政府监禁。在监狱中,进行思想改造。溥仪在监狱的生活跟自己之前的生活相比,可以说是了无生趣,这种被监禁改造的生活,导演在拍摄的时候,就采用了一种灰暗单一的色彩来表现。

监狱的高墙,光秃秃的监狱房间,黑色的棉袄,面如死灰的被监禁者们。这些都构成了青灰年代的色彩基调。在监狱中,溥仪经历了自杀,反抗,反思和重生。整个的这个过程长达10年,在这个过程中,色彩的倾向也逐渐的由强制性的近乎于黑白的灰暗色彩还原为真是的环境色彩。在摄影镜头中重新出现了一些生命的颜色。这个就是最后一个部分的画面了。

4.平淡中的激情岁月

10年到改造生活结束之后,到生命到尽头这个时间内,电影画面的色彩逐渐恢复到正常的色调。这种色调的目的是尽量反映出时代的真实性,打造画面的可信度。

监狱看守和监狱主任的脸上逐渐有了血色,溥仪在花房的工作预示着他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完成了普通公民的改造。市场上的白菜也有了清脆的颜色。

直到最后,在社会的运动中,这种还原真实色彩,突出表现了在社会运动年代的激情似火的色彩,激情红色在气宇轩昂的口号下更显得刺目。

摄影画面中难忘的光线与色彩

在色彩表现的同时,我们不能脱离光线的讨论。因为光与色是相关的两个元素。贝托鲁奇在大胆的使用色彩将电影叙事时代进行分区的同时,还使用了大量的光影民安对比强烈的光线造型来配合色彩的使用。

在皇帝婚礼的剧情中,贝托鲁奇选择来夕阳的光线条件下进行拍摄,一来这个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结婚时辰的习惯,而来在这样的光线下,光线角度低,色温低,对比强,配合红色的场景布置和服装造型,使红色在画面中对比度极强,对比度的提升,直接带动了饱和度的提升,这样在体现婚礼场景的隆重的同时,也用红色配合了这个整部影片黄金时代的分期。

在环境光不明显的情况下,同样有明确的色彩对比。红色和绿色的对比是一种色彩上的对比色调的手法。在溥仪割腕自杀的画面中,鲜红的血液与服装和环境中的绿色形成了对比,在溥仪登基的太和殿广场上,演员身穿的服装也是由红绿色调构成。这个色彩的构成也是有详细的历史参考的,在清朝的一些描述皇帝登基的绘画中,就有类似的详细描绘,导演对这些色彩进行了具体的借鉴。

摄影中的政治波普

《末代皇帝》中的溥仪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穿越了多个历史时代,他的独特的身份背景与生命经历注定见证了很多不平凡的历史时刻。

我们也知道,这部电影是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拍摄,作为一个西方导演,对中的历史也必然有些主观的看法。而要在国际上讲述中国故事,又不能不带有某些对中国历史的主观看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整部电影中,也穿插了很多符号性的政治内容,形成了摄影画面内容上的政治波普。

在摄影中,绘画可以成为独特的视觉符号出现,很多摄影爱好者同学也时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