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新东方教育服务官微
豆瓣9.1分《我在岛屿读书》第三期,嘉宾之一是叶圣陶的孙子叶兆言。谈到祖父时,他提到了一个“背影”画面:
“祖父到了80多岁,每天坐在那写东西,老人给我的一个印象,包括我父亲,就是坐在写字桌前。
所以我成为作家后,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这样,写出来不重要,成名不重要,就坐在那儿,那个背影很重要。”
对子女孙辈,叶圣老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之一是“背影”;而对我们甚至我们的孩子一代,叶圣老让我们难以遗忘的:
是经典课文《爬山虎的脚》,是课本中的经典诗歌《小小的船》,短短四行,浅显易懂,意境深远: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是学校橱窗里的多句名言,如“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来源:微博
人民日报不过,在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之外,叶圣老还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一面。
他的谦逊随和是公认的,但有那么几次,他也会不高兴、也会拄着拐杖骂人。
当他还是一名普通小学教员的时候,一日,县教育部门要开办展览会,各学校临时拼凑,纷纷作假。叶圣陶工作的学校为了保护花草,禁止学生入园。
叶圣陶不高兴了:“学生不能亲近自然,即使没有一花一叶损坏,又有何用?”
40年前,他还曾就一篇《来自中学生的呼吁》,激动地写下《我呼吁》:
希望小学的领导不要从小就开始应试教育,希望父母们明白进大学是成才的一条道路,但不是唯一的道路……
叶圣陶和来访的孩子们
而就是这样一位对教育极其认真的倔老头,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却看似“不怎么上心”。
1
宽以待学
叶圣老有三个儿女,可他们却都没上过所谓的重点或名校小学、中学。
不过,三个孩子却都成了优秀的作家、编辑家和翻译家,而这与叶圣老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像儿子叶至善在中学读了一年后,竟有4门功课不及格,需要留级。
别的家长可能不棍棒伺候,也要训斥一顿,但叶圣老却把儿子的成绩放到一边。
他了解儿子最不愿意死记硬背,而国文和英文考试时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课文,孩子当然会不及格。
结合平时跟儿子的交流,知道儿子的表达能力不弱,知识面也不窄,单以成绩论英雄,实在没道理。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对儿子说:“不要哭,也不要背上思想包袱,还是再换个学校吧。”
儿子进了新学校后,果然有了明显的转变,不用整天在做练习题和做作业上下大力气,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还能腾出时间唱歌、吹口琴,对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
叶圣陶(右)与儿子叶至善
年,叶圣老在《做了父亲》一文中曾写道:“一定要有理想的小学才把儿女送去,无异看儿女作特别珍贵特别柔弱的花草,所以要保藏在装着暖气管的玻璃花房里。我现在作这样想,自笑以前的忧虑殊属无谓。”
在叶圣陶担任教育部副部长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时,他的孙子孙女,也没上北京的名校,而是在离家最近的学校读书。
叶圣陶的长孙叶三午5岁时被送进幼儿园。教叶三午的老师很严厉,经常批评吓唬他,三午回家后时常闹着不想上学。
有一次,这位老师在叶三午的成绩单上批了8个字:“品学俱劣,屡教不改。”叶圣陶看后,在成绩单上也回敬了8个字:“不能同意,尚宜善导。”
后来,叶三午在爷爷和父母的影响下,也爱上了读书写作,成了一名诗人。
无论子女还是孙辈的教育,我们能从叶圣老看似不上心的“宽以待学”背后,看到他的教育智慧:不焦虑,充分了解、积极引导孩子,不以成绩论成败,让孩子真正得到成长。
这何尝不是对教育的上心,而事实上,叶圣老也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他曾以女儿的口吻写了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啼声》,批评不倾听儿童的心声,把孩子当玩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等问题。
在他看来,“在各项教育里,家庭教育是最初最基本的一项”。
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儿童“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分不开,因为儿童年幼时接触的东西、阅读的材料,能够“印其脑中深镂而不可拔”。所以,教育子女本身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一个成人的基本义务和责任。
2
以“不教”为“教”
重视教育的叶圣老,秉持的一个主要教育理念,是“教”是为了“不教”,“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像身为作家,他从不教孩子写作。
自己读自己写
他很鼓励孩子们多看书,只要感兴趣,他的书架上什么书都可以拿去看。
他所做的便是要求孩子们每日都读点什么,至于要读什么便是他们自己的事了。读过之后,可以写点什么。
想写什么就可以随意写一些,像放风筝、斗蟋蟀,甚至看人对骂都可以写进作文里。
写好后,也不会像人们以为的、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修改意见,而是和孩子们在饭后坐在一起,聊着聊着、引导孩子们自己把稿子改了。
叶至善在兄妹合集《花萼》的《自序》中,描写过父子们一起改文章的情景:
“父亲先不说应该怎么改,让我们一起来说。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
期间即使孩子们的一些用语确实需要修改,叶老也总是商量着来:
“这里把词儿换一下,是不是好些?”
“这里我看不明白,你是如何想的?”
“我们一起想想,怎么才能把这个意思表达明白?怎样写更好?”
……
叶家父子围桌改稿这场景,让学者宋云杉忍不住感慨道:
“我们试闭目想想,这是一个何等美满的家庭。在这种家庭环境里面,学习写作,进步一定是很快的。”
叶圣陶和他的三位子女
如叶圣老所言:“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所谓有心无痕,不教之中自有所教,便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这样反而更能启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主动性。
叶圣老这以“不教”为“教”,不失为教育良方。
还要读“无字书”
孙女叶小沫回忆说:“在我们兄妹几个成长的过程中,爷爷和爸爸从来都没有规定过我们必须看什么书,背什么文章;
没有要求我们的成绩一定要排在班上的第几名,一定要考上什么初中、什么高中,也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学会哪种技能。
相对成绩来说,他们更愿意听我们说说发生在身边和学校里的事情,我们正在参加的那些活动,正在看的课外书、看的电影。谈话中他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和建议,会引导我们多看、多想、多实践。”
她分享过一件事,小学六年级暑假,她和表姐两个小姑娘第一次离开大人结伴远行。一身疲倦地回来后,爷爷问了一大串问题:
“坐的是哪条铁路线上的火车?”
“先后经过了哪些省份、哪些城市?”
“有没有发现南方土地的颜色与北方的不同?”
“北方地里种的什么,南方地里种的什么,庄稼长得好不好?”
“有没有看见什么可以记下来的人和事?”
……
最后还说:“如果你们愿意写出来,我也很愿意看一看。”
那时叶小沫只当是爷爷是和自己闲聊,后来才发现,爷爷其实是在不着痕迹地启发自己去观察并记录生活。
叶圣老曾说过,“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而是在社会中,在生活中”,所以他向来很鼓励子女孙辈多读“无字书”,多参与实践。
叶圣陶和孙女
而这背后,是他教育理论的精髓之一“效在直观”,意为教育要面向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
所以在推行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叶圣老带领学生们在学校里垦殖农场、开办书店、组织设置了实验室、篆刻室、音乐室,开办利群书店,组织戏剧队、演讲队;
组织学生去工厂参观,去农村访问,甚至我们现在约定俗成的“春游”“秋游”活动,都脱胎于先生的“效在直观”理念,对现代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
老父亲的爱
叶圣老有两子一女,非常疼爱唯一的女儿叶至美。至美上小学时,他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要亲手给女儿做一身大衣。
他把女儿叫到身边,拿一些报纸折出衣服的样子,用一些别针固定在女儿身上。
叶至美被一身报纸裹住,感到浑身不自在,忍不住一动,报纸就破了。叶圣老不得不重新拿报纸,重新折出衣服样子,一连折腾了好几次。
后来,至美写过一篇作文,题为《一件大衣》,说父亲看着自己做的不合身的大衣,沮丧得不得了。
哈哈哈哈,这老父亲“笨拙”的爱,怎么感觉和迅哥非要亲自给儿子洗澡,结果怕儿子着凉了、左右不敢下手脱衣服、最后还是没洗成那么相似呢~
对女儿宠爱,对儿子则是另一种“爱护”。
小儿子至诚聪明机灵,但调皮好动,叶圣老便有心培养他钓鱼的兴趣,对着至诚“唠叨”了半天:
“你得学着钓鱼,改改你那毛躁性子。你坐在河边上静静地等。等个一整天,不一定有半条鱼来上钩……”
为此,他还亲自用斑竹为儿子做了一根钓鱼竿。
这老父亲的爱,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一表现出来,真让人忍不住被戳中了。
朱自清曾经这样评价叶圣陶:“我佩服他和夫人能够让至善兄弟三人,成长在爱的氛围里,却不沉滋在爱的氛围里。”
其实,爱,不论是对子女,还是对一代代孩子们,一直是叶圣老的初心。
年,叶圣陶围绕“爱”和“善”的主题,为《儿童世界》创刊号写了童话《小白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童话,后出版了我国第一个童话集《稻草人》。
再后为了孩子们,“儿童的世界里,除了劝善教孝赏善罚恶的说教外,从没有适合儿童特点之读物”,花大量精力在教材编写上,不惜耽误自己的写作。
在孙子叶永和小时候的印象是,饭桌上、书房里,爷爷和爸爸无时无刻不在讨论课本该怎么改。用孙女叶小沫的话说就是:“他好像是在家里上班的。”
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他亲自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材料活泼隽趣,文体兼容博取,文章选各体的模式,词、句、语调切近儿童口吻,适应儿童学习心理,深受好评。
不仅是编写教材,还和夏丐尊合著《文心》,主要讲述怎么读书、怎么写作、如何改病句、如何运用修辞、学生*要先读哪些课外书等等,几乎囊括了中学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现在看依然干货满满,毫不过时。
盛名之下,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现代语文教育领域的一代宗师、现代教育的先驱。
而在他的子女孙辈,以及一代又一代孩子心中,如肖复兴在《甪直:叶圣陶先生的青春地》一文中感慨,他是那一艘小小的船:
“少年时候的小船,有人为你轻轻一划,日后的路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
参考资料:
1.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
2.中华家教:《叶圣陶的“教”与“不教”》
3.人民*协报:《叶圣陶“宠”孩子》
4.光明日报:《花萼与三叶——叶圣陶如何教育孩子》
5.徐鲁:《叶圣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