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探索基于融合视野的劳动教育
TUhjnbcbe - 2023/6/29 19:30:00

劳动教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有效实施劳动教育促进“五育融合”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学校应该探寻并确立一种基于融合视野的契合点,将相对割裂的“五育”重新整合,进而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推动“五育融合”的校域实践。

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被赋予综合育人的重要价值,成为“五育融合”育人的根基。将德智体美劳进行融合,不仅涉及如何认识“五育”之间的关系,而且考验教育者在实际操作中将理念转化落地的能力。

当前普遍存在一些观念性问题:一是将“五育融合”的概念窄化,仅仅认为“五育”处于同等地位,但是彼此没有相互关联;二是将劳动教育理解为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缺乏对劳动教育本体地位的观照,没有做到“劳”与“育”的有机结合;三是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短视化导致“智育”独大,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受重视,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建构“劳动+”融合课程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学校实施劳动教育、进行“五育融合”的实践探索,核心是建构指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劳动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协同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让“五育”之间相互渗透,打造立足劳动教育的“五育融合”新样态。

江苏省江阴市南菁高级中学尝试以“五育融合”为基础,以劳动教育学习方式转变为核心,以美学精神优化统领课程文化,推动学校育人模式转型。学校按照“感知—参与—内化—外显”的逻辑,彰显“立足学科融合,凸显学生为本,指向价值塑造”的课程设计理念,建构了“劳动+”课程体系。

学校开设8个门类的劳动课程:劳动基础课程、劳动前沿课程、劳动认知课程、劳动体验课程、劳动实践课程、劳动创造课程、劳动综合课程、劳动文化课程,内容融合“五育”并强调凸显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促使学生形成劳动的自觉意识,自主进行劳动实践和劳动创造。学校还发挥科创和美育优势,对“五育融合”的创新难题进行破解,实现“五育”之间的渗透、整合、融通。

探索“五育融合”的校域实践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整的人,“五育融合”既是教育价值实现的需要,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召唤。学校应该以劳动教育为根基,贯穿“五育”内容,探索融合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多元立体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在生活中开展真实劳动,丰富劳动体验。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体验而非说教,应该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南菁高中的学生每天都会参与洒扫劳动,对宿舍、教室、班级包干区进行日常清扫和保洁。学生在每日劳动中的表现及实际成效等信息都有专人负责收集,以此作为班级活动展示交流的素材。此外,学生还会互评劳动实践的感悟和收获,由班级负责组织个人评优、年级负责组织班级评优。日常真实劳动的实践体验加强了学生的行为规范,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内务干净、作息规律、饮食合理、秩序良好等生活习惯,帮助学生增长知识、修身养德、劳作健体。

在教学中加强学科渗透,拓展劳育空间。南菁高中将校园的小桥流水、亭台楼榭与温室花房、绿蔬菜园有机融合,为学生依托学科课程知识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平台。学校充分挖掘多学科中蕴含的劳动教育素材,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有效拓展了教育空间。例如,劳动与生物学科结合,包括观察植物生长、学习病虫害防治等;劳动与历史学科结合,包括二十四节气演变、生产工具变革研究等;劳动与地理学科结合,包括灌溉系统、土壤研究等。融入劳动实践的学科教学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思辨、表达等多种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在活动中注重项目引领,助推综合育人。信息化、智能化时代,随着劳动内涵的丰富和拓展,劳动教育成为涵盖知识、情感、价值观等综合性素养的教育活动。南菁高中借助现代科技,设计了一系列项目式学习活动,包括“如何在学会操控无人机的基础上进行病虫害防治”“如何在感知农业的基础上优化水肥灌溉系统”“如何回收厨余堆肥以优化土壤肥力”等。丰富的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将体力劳动与智慧劳动、创意劳动、审美劳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此外,学校还开展劳动审美、鉴美、创美活动,鼓励学生在劳动中挖掘美的元素、品鉴美的作品、创作美的成果,包括软陶制作、衍纸手工制作、校园建筑模型、扎稻草人比赛、彩绘管道井盖、布置校园景点等,帮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展审美与创造能力。

(作者系江苏省江阴市南菁高级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年05月04日第4版

作者:杨培明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索基于融合视野的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