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与园不可分割、浑然一体,并非是近几年才被大家接受的理念。
中国传统的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达到居住体验的极致、日常趣味的无穷。
如果我们把“居住”的概念局限于单元门内,那么自然是“宅”更重要。但当“居住”放大到“生活”,活的就是个“情趣”,“园”比“宅”显然要更侧重于此。
在如此喧嚣浮躁的城市中,想要活的“隐逸、闲适”,这样的生活情趣,并非单纯靠主观意识可以达成,一定要借助于生活环境的“清新、雅致”才能够实现。
我们在松间北里看到了“宅”与“园”的美好关系。
何以造园
园是自然中的一个单元
出了家门,在车流如织的都市喧嚣,与鸟语花香的盎然园景中,我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进入后者。而松间北里,则是让“后者”更加极致,甚至让我们忘记了身处都市的现实。
建一个社区,也是营造一个有别于现实的世界。都市中的自然,被园林节奏化了之后,更加精致和谐。
园中小路,两侧树木翠竹密植,仿佛在林间穿行;法桐、千头椿之类的必然要紧贴着道路种植,数年后便可形成树冠相连之势,树荫洒满地面;而砖石地面旁的塑胶步道,给简单的行走多一种体验。或散步或慢跑,枝叶摆动都呼应着步伐,园子不只是安静的景观,也可以是同行的伙伴。
在松间北里的香氛苑里,一片花海在金色阳光下肆意盛放,风吹过如浪潮起伏,重现春日广袤原野之美:粉黛乱子草为大地施粉黛,如梦如幻;朝雾草的叶子细软银白,如晨雾团团;重瓣紫菀花争先恐后、热烈绽放;月见草的花朵如风铃,串串有私语……这社区中央的一片花境,也是梦境,浪漫至极。
花海岸边的全玻璃阳光花房,白色的构架搭配玻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白色的藤编椅更加彰显休闲度假的风情。又有私家花圃的浪漫,从种子、发芽、含苞直到绽放,浇水、施肥、驱虫以及剪枝,关照一株花的生长,也如同关照生活本身。
天街横跨整座社区,串联起大小园子。拾级而上,如同登上凝练的山岭。法国梧桐、千头椿、栾树、国槐……在一众茂密树冠间悠然踱步俯瞰园景,心境便是隐逸山林的闲适。
园是家的放大版
对于“家”的理解,往往还是在“单元门”里,这里有遮风挡雨的舒适、其乐融融的温馨。而当你走进园林,通过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的运用,你会不断地感受空间变幻的视觉体验。在松间北里,这种视觉体验更加丰富缤纷,家的概念不再囿于限定面积的空间,会友、赏园、儿童嬉戏,哪怕是一个人的独处,都会自然而然的放到园子里。
松间北里的畅园脱胎于江南古典名园寄暢園
其中庭以钢材、木质构建,留存古韵的同时,昭示强烈的现代风格。
在庭中小坐,西望是深绿果岭草与嫩绿垂盆草交错的坡地,勾勒出“水流”曲折,与国槐、五角枫、白玉兰构成的“水木景致”;向东看是掇山叠石之趣,由“山间磴道”登亭,又颇有峰回路转趣味。
而四周花木掩映围合,让原本开放的空间增几分隐秘安适,室内风格的装饰又减许多陌生局促,实在是家中厅堂的延伸。与三五好友相约于此,看两侧景致对照,赏山光水色,“一觥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康樂苑游乐场里,孩子尽情欢闹嬉戏,老人坐在不远处看台上安享阳光。幸福温馨的画面,在天街观景平台上全然尽收。天街通向游乐场的坡道回环曲折,像一架旋转滑梯,于是它也成了所有人的“大玩具”,让园林真正可赏、可游、可憩、可享。
园是中国人的居住理想
世界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先生,在他的著作《造房子》开篇,即援引著名“元四家”之一倪瓒的《容膝斋图》,表达中国古人居住理想的样子:“人居的房子的比例是不大的,画家宁可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显然,房子之外的山水园林,才是家的全部。
在一个中国文人的生活世界中,诗意安居需要一个园林,所以我们才看到了拙*园、留园等等。这些浓缩了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趣的经典园林,这些文人士大夫的居住观、造园观,也代表了中国几千年人居理想的最高规格。而松间北里为人称道之处,就是让以前文人士大夫的专属理想,在寻常百姓生活中得以实现。
松间北里的如园借鉴南京瞻园布局,增加日式景观元素,将东方园林精髓尽收一园。平瓦铺顶、原木架廊、印有传统纹样的藤垫,像是将自家缘廊敞开。缘廊下是青砂代水、组石作山、板石搭桥、绿地为岛,中有数株樱花、油松。倚在矮槛旁,手捧一杯热茶,安然自在。于是明白:园林之美,美在能浸润赏园者的心境,美在让生活的理想得以栖居。
园是“宅”的宅好宅才配佳园
三分宅、七分園
“三分宅”出类拔萃“七分园”与其相得益彰
“宅”于“园”中,没有对“宅”的珍视,自然不会对于“园”下足功夫。松间北里的建筑、户型设计,都是在格调十几年精品之路上再次提炼拔升,园林设计与营造能够惊艳世人,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