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原来还可以这样卖
出入小区时发现马路牙子上一溜儿支起一排货架,上面码起一摞摞图书。心想,肯定是不着调的什么“如何与上司处理好关系”、“职场攻略”,或者是“厚黑学”、“俘获少女的独门秘籍”,还有中小学教辅、高考状元的成功之路之类。近前看时,果不其然,如上所述可以称其为图书中的摇钱树、败类和精神的鸦片充斥其中,可依然有“四大名著”的身影——虽然是印制粗糙,字号硕大,有着粗俗插图的“少儿版”,毫无典雅可言。还有《*帝内经图解》和关于“易经研究”的。可谓是五花八门。
图书沦落到这种程度,的确令人寒心。
她可以如玩物任人盗窃剽取,也可以遭冷漠任人弃若敝履。
我想在遭人盗窃剽取时,她享受的待遇应该是尊贵的——剽窃者不是什么书都盗的——虽然这种尊贵犹如妓院里新来的“姑娘”,其荣耀尊贵不在于自身的价值,而是可能给老鸨带来的白花花银子。当容颜逝去,风光不再时,自然如地摊上的这些盗版图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然不含那些败类——是前人思想的升华和结晶,是心灵的驻足地,是洗涤灵*的圣水,是一抹灿烂的霞光,是一泓碧绿的秋水,是一朵软绵的白云,是一滴清澈的晨露,是那么高雅、神圣和尊贵。宛若着装得体的新娘,把美丽、善良随着那一袭长裙,叙叙带将过来。她享受的应该是红地毯、彩拱门。继而迎接她的就是清雅淡香和窗明几净了。她的“侍者”则该是一个个统一着装的妙龄少女,容貌姣好,举止大方,面带笑容。有顾客查阅浏览,必定是轻拿轻放,爱惜有加。
我真忘记介绍眼前的图书老板了。一个短粗身材,黝黑皮肤的汉子。着身极其宽大的短衣裤,赤脚穿着双拖鞋。腰间系着带子,带子上缀着个大大的钱袋。此时嘴里什么东西尚没有咽下,就紧忙燃起根香烟……
先前在老家看到新华书店把繁华街道的图书店让给了老凤祥金店,图书被赶进地下室,我就曾为图书的逼仄境地心生悲凉。今天此情此景……我真的无语!
我们可以极力从记忆深处挖掘,看有没有哪家首饰店会把耳环、手镯和项链拿出来沿街摆摊兜售?
在这里图书做到了。注意这里说的是“兜售”。因为临走时,我发现了一条横幅赫然挂起——图书每斤12元。
呜呼,书原来还可以用秤称着凭斤论两的出卖。
我总感觉我们出卖的不是图书,而是良知和灵*。
我不免想起文革中的一幕——堆得像小山一样的,被斥为“封资修”的硬皮外文、线装古书等大部头,统统付之一炬。火焰仿佛张着血盆大口的怪物,疯狂的撕咬着、吞噬着。书页在大火中痛苦的扭曲、挣扎、蜷曲、飘荡,黑色的灰烬被升腾的热气流撕扯、摔打,最后慢慢飘落下来。
焚书是对书籍的大屠杀,是对文化的毁灭,是对良知的践踏,是对灵*的蹂躏,是对圣贤的奸淫。那么如此的贩卖书籍和焚书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吗?
一个对思想文化不懂得尊重的民族怎么让人看到希望?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