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成为战败国,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限制三军基本成了空壳,特别是新兴的空军被解散这对于德国人来说相当痛苦。到了年元首撕毁凡尔赛条约重建三军,由于时间有限再加上地处欧洲中心对于周边各国以闪击战为主,缺乏战略纵深的敌人对于空军而言只需要战术飞机作为前线支援即可。
不过美国作为潜在的敌人却远隔大西洋,以德国空军的力量无法实现远程打击,虽然在战争之初这个需求还不明显。但是参谋人才众多的德军还是事先做了准备,大概从年开始就进行远程重型轰炸机研制计划,最接近成功的机型就是汉斯版B-29——Me-超远程战略轰炸机。最大航程公里、最大载弹量6吨,平均一下超过B-29的水平。
Me超远程战略轰炸机随着德国喷气式发动机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整体水平领先于世界各国,包括容克斯、BMW等公司都有对应的代表型号。有新发动机支持,再加上热衷于研制跨代战机以获得战场优势,德国先后开启了He-、Me-等机研制。除了这些战斗机以外,还有喷气式轰炸机,这里就有一款全球第一种实用化机型阿拉多Ar“闪电”轰炸机(年首飞)。实用航程千米、最大载弹量1.5吨,早期喷气发动机支持不了太远。
阿拉多Ar“闪电”轰炸机年,德国航空部发布一项远程轰炸机项目招标,附加条件是喷气式机型。知名船舶企业布洛姆·福斯公司航空分部给出了对应方案,非主营业务体现在想法上就相当激进,至于实现可能暂时可以不那么急。我们知道二战中德国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相当有名,采用的机翼也是很与众不同——倒海鸥翼布局。
JU-87俯冲轰炸机而布洛姆·福斯公司推出的BVP.远程轰炸机方案,更是精品中的精品绝对的特色产物,采用W型翼面布局。和倒海鸥型的上翘不同,在机翼中段改后掠为前掠,由于资料相当有限一些数据没办法列举本文以分享为主。
术业有专攻,布洛姆·福斯公司长期研究各种掠翼下的性能变化,如机翼在气流影响下产生弯曲时,迎角变化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结合研制成果提出了机翼中段改变后掠方向的复合布局,可以使机翼前掠段对机翼后掠部分进行气动调整,因此图纸上的P.方案成了内侧后掠20度,外侧前掠20度的W型。
P..01三视图P.01是该型机第一种设计方案,机身中段蒙皮采用装甲钢板,以保护中段油箱(一体式钢制燃料箱)。由于机翼设计特殊强度不足,采用5-60年代美苏很喜欢用的自行车式起落架(外加两侧小型可伸缩式辅助轮),混合前后掠翼(后掠20度、前掠20度)布局,使飞机在低速和高速时都有良好的飞行性能。同时采用双座增压座舱,机长17.45米、翼展27米,装备四台JumoC轴流式喷气发动机(安装在机翼两侧短舱内),可以携带1吨弹药,最大飞行速度千米/小时。
P.01是该型机第一种设计方案,机身同期德国装备设计从来都是型号多多,各种性能需求完全是综合考虑,接下来还有三种不同型号,主要是武器、发动机分布以及翼面的微调。
P..02方案,花房式增压座舱明显比01方案视野更好,机身没变只是单垂尾改成双垂尾。此外二战时期毕竟还没有进入喷气时代,必要的自卫火力还是要进行相应配套,于是机尾部分增加了遥控炮塔。
P..02方案P..02方案内部结构图,机尾安装了两挺MG-机枪、机头下方安装两门MG-/20机炮,后机身下方安装两门MG-/20机炮。整体自卫火力很强,增压驾驶舱位置调整的更高改善视野,背对飞行员而坐的投弹手兼职遥控机枪/炮射击。
P..02方案内部结构图P..03方案,又回归到单垂尾布局,和01型整体布局差不多。只是机翼两台发动机距离更近,有利于改变气动阻力,同时驾驶舱高度下降机身整体显得更加流畅。
P..03方案P..04方案,和02双垂尾布局基本一致,机尾上下部分各安装一座双联装13毫米机枪塔。外观最大差别是发动机靠的更近,两台一组装在发动机短舱内,发动机布置紧凑翼下可以挂载各种弹药,更加迎合德国对未来武器的需求。如:FX滑翔制导炸弹、LT50鱼雷、HS反舰导弹等,最大载弹量增加到2吨。
P..04方案性能较01型有较大提升,机身和机翼内部新增了油箱,反过来挤占内部弹仓空间。再加上发动机的调整变化,因此更注重外挂能力,整体航程也得到进一步增加。
P..04方案P..04方案三视图虽然拿出了不少方案,不过末日将至的德军已经等不到该型轰炸机的诞生,航空部认为在战局不利、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超前设计的P.风险太高。因此这款混合前后掠翼喷气式设计方案,最终只能停留在图纸上,没有阿拉多Ar“闪电”的好运气最后一款实机都没有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