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茶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碳中和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中国经营报
TUhjnbcbe - 2024/7/8 16:22:00
白癜风哪家医院看的好 https://m.39.net/cm/a_a7plr6q.html

本报记者张英英吴可仲

编者按/“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减排承诺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在碳中和的目标愿景下,中国能源结构转型按下“加速键”。

“碳中和”已然成为能源领域的年度“热词”。

年9月,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不仅如此,年12月16~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

在此背景下,碳中和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那么,究竟何为碳中和?中国为何提出碳中和目标?碳中和将对全球带来哪些深远影响,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年12月29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对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李俊峰进行了专访。

体现中国履行《巴黎协定》的姿态

《中国经营报》:年9月,中央高层提出要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应该如何理解?

李俊峰:碳中和是《巴黎协定》的既定目标,是本世纪末全球温升较工业化前控制在2℃,并为控制在1.5℃而努力的一种技术措施。为了实现这一温控目标,我国提出碳中和的目标。根据评估,如果温升控制在2℃时,全球需要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如果1.5℃时,碳中和实现时间需要提前至本世纪中叶。

所谓碳中和,就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与大自然吸收的温室气体相平衡,或称“净零排放”,目的是维持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相对平衡,温升不再发生变化。碳中和并不是指零排放,可以排放一部分,只不过排放量与大自然能够吸收的温室气体相当。

实现碳中和靠什么?首先是减少碳排放,主要是发展非化石能源,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其次是发展可以实现净零排放的工艺过程和技术,取代传统的工业过程,把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到最低限度,实在无法减排的部分通过碳汇、碳捕集和封存加以中和。形成碳汇主要是靠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增加森林蓄积量,也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的: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因此,我国宣布到年森林蓄积量将比年增加60亿立方米。

《中国经营报》: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有哪些历史背景?你如何评价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作出的贡献?

李俊峰: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经历了从一个科学认知到一个政治共识的过程。

19世纪,科学家们发现地球与其他星球不同,它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气层,大气层具有温室效应,也称“花房效应”。它对保持适宜人类和万物生存的温度、各种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以及大气和水循环系统、空气流动等自然基本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来,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工业化以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各类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使得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发生了变化。这导致地球温度升高,进而打破了固有的地球内在平衡,有可能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为了保护地球家园,必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由此形成了《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等法律文件。中国是《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中国在年9月22日宣布争取在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体现了中国履行《巴黎协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姿态。

从全球气候治理法律文件形成历程上看,中国是《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的主要参与者、推动者,并始终如一地遵守和履行相关气候治理的承诺与义务。这也是我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出的贡献。

与中国不同,美国在《京都议定书》达成后,选择了拒绝签署,延误了《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在《巴黎协定》达成并生效后,其又选择了退出。美国没有始终如一的坚持,给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制造了麻烦与障碍。

推动人类发展模式的改变

《中国经营报》: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国内外都有哪些深远意义?

李俊峰:碳中和将推动人类发展模式的改变,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增长方式的转型,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向绿色低碳;二是推动能源系统的低碳绿色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的能源体系;三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倡导和构建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碳中和意味着,能源系统要实现碳中和、工业体系要实现碳中和、交通和建筑等体系也要实现碳中和。其中,能源系统实现碳中和,意味着非化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工业体系要实现碳中和也意味着以化石能源支撑的工业体系逐渐被以非化石能源支撑的工业体系所取代。交通和建筑体系也类似,像交通工具可能就用电动汽车取代燃油汽车了。这些变化都将为全球经济增长、工业发展、城市进步甚至每一个人的生活带来深刻改变。

《中国经营报》:有观点提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一般需要40~70年,而我国的时间表为年前碳达峰,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时间表内实现碳中和,对我国而言是一个挑战吗?

李俊峰:当然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但是这是一个时代变化问题,不能停留在过去时代看现代。发达国家过去时代还没有提出实现碳中和问题,他们通过使用化石能源实现了现代化,然后实现碳中和,我们则是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实现现代化,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通过消费化石能源实现现代化,因为从现在开始全球主要的经济体都要碳中和了,都要实现能源系统的低碳发展,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人类将迎来非化石能源支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体系。中国不能落后于时代,必须迎接挑战和考验,和世界大多数经济体一起,进入碳中和的新时代,这就像5G时代来了,大家一起进入5G时代,是一样的道理。

有困难就要直面,关键是否有决心要不要改变的问题。想要改变就能实现碳中和,不想改变就很困难,这甚至比国际承诺更为重要,最重要的是朝着这个方向走。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实现它可以快可以慢,但是不要拒绝它。

《中国经营报》:实现碳中和目标,你认为我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什么?目前国际上有哪些探索的经验可以借鉴?

李俊峰:最大的挑战就是社会观念的转变。碳中和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如果积极、主动接受,这也将顺势迎来新的时代;如果不接受或被迫接受,就会陷入被动。例如,汽车要碳中和了,燃油车退出市场是大概率事件,如果全球都碳中和了,中国不接受碳中和,仍停留在燃油时代,整个产业链配套和生态环境就有问题了。

能否跟上时代是一个很大问题。假如中国、欧盟、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实现了碳中和,全球70%以上的经济体也都实现了碳中和,这将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和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迫使所有的经济、企业必须去改变,不改变就将成为一座孤岛,任何一个企业和国家也不愿意成为这样一个孤岛。

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比如制度、技术、机制和群众参与度。其中,群众参与涉及观念或理念问题,像德国对于电价高低并不太在意,更在意它的低碳化,即使选择略贵的清洁能源电力也会表示支持;像购车有人就选择买电动车,不去买燃油车。这都需要依靠人们自觉性和绿色低碳的意识。

《中国经营报》: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调动社会哪些力量共同努力?

李俊峰: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所有地方政府、所有企事业单位都要参与,每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碳中和是一个国家的事情,需要将目标分解到各个省份和地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该会有碳减排指标,甚至落实到每一个人。像垃圾分类一样,逐步落实到每一个小区。

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都是为人类发展服务的

《中国经营报》: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具体到“十四五”时期,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传统化石能源将呈现怎样一种发展变化,这种变化调整是否存在博弈?

李俊峰:这不能说是博弈。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推动了工业化文明,但是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人类必须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终告别化石能源,走向依靠可持续能源的发展之路。目前主要可持续能源就是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这是全人类进入的文明时代。不管是化石能源还是非化石能源都是为人类发展服务的。

不同时代,不同的消费占比。在工业化时代,就以化石能源为主;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就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目前非化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是时代趋势。我国在碳中和目标尚未提出时就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要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比例,提出碳中和目标后,到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

《中国经营报》:目前,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和风电是否做好了准备迎接碳中和的挑战?

李俊峰:没有所谓的做好准备。这就好像考大学,永远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永远都是在准备的路上。以前在低目标、低水平的条件下发展,现在在高目标、高水平条件下发展,所有的能源企业都要不断修炼,要随时准备应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中国经营报》:进入“十四五”,风电和光伏发电将迎来平价时代。与之相伴,两者发展仍面临消纳等难题。你如何看待该问题,解决的难点在哪儿?

李俊峰:消纳属于一个政策和技术问题,不存在利益博弈。目前的消纳问题,可能由于政策不到位,政策倾斜后会逐渐解决;同样,没有相应的技术措施保障,就会出现弃风弃光问题。这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各种关系,最终解决问题,还要构建新一代的电力系统和消费调度模式。

1
查看完整版本: 碳中和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