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亩地的供给侧改革天津现代都市型
TUhjnbcbe - 2024/8/18 17:13:00
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812/p3rhy5a.html

阳春三月,天气回暖,正是春耕备耕的好时节。60岁的天津老农时更生抢抓农时,冬季成熟的萝卜刚装车送出,又一头扎进温室大棚,开始了新一季的辛勤播种。

“过去种麦子,辛苦一年存不下几个钱。现如今还是这几亩地,赚十多万块钱不在话下!”换种天津本土培育的萝卜品种后,时大爷日子好了,说起话来腰板都挺得直直的。

甜脆的萝卜名声在外,娇艳的花卉一盆难求,嫩绿的水培菜销售红火……耕地有限的天津市,依托科技创新、空间利用、产业融合、品牌打造,在“一亩地”上下“绣花”功夫,现代都市型农业“闯”出了新路子、“种”出了新高度。

无人机拍摄的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

培育“芯片”硬支撑,一粒种子变成了“真金白银”

青萝卜是天津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历史悠久,深受百姓喜爱。西青区的沙窝萝卜、武清区的田水铺萝卜,那是家喻户晓。

嘛样的青萝卜才算好?天津人总能给出相同的回答——颜色翠绿,味道甘甜。

作为蔬菜育种专家,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所长张斌和团队坐了10年冷板凳,育出了表皮颜色比以往稍浅的“七星”萝卜品种。

遗憾的是,市场并不买账。“没人愿意试种,有农户还调侃新品种是‘黄皮萝卜’。种出来的萝卜,大家不愿意买。”张斌感慨道,那个时候,免费送给农户种,都是一脸不乐意。

尽管栽了跟头,张斌和团队依然执着。“以往农户种萝卜都是自己留种子,品种杂且退化严重,造成萝卜个头不一,产量、商品率较低,品质的稳定性也不高,严重制约了‘萝卜经济’的发展。我们就想育出更优质的种子,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他们挨家挨户做工作,面对面劝、手把手教,一次不行就接着再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批试种农户喜获丰收。“‘七星’品种抗病性好、产量高、样貌统一,又保留了甘甜的口感,平均每亩地多赚多元。”天津青白家庭农场负责人郭书艳尝到了甜头。

一粒萝卜种,就这样变成了百姓兜里的真金白银。“目前‘七星’品种在天津种植面积已超2万亩,足足占到七八成。农民的广告牌上,原来被调侃的‘黄皮’也成了卖点。”张斌满意地笑了。

90后“新农人”张立华,在天津大美良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任经理,换种新品种后,萝卜销售半径覆盖京津冀地区,“都是订单式销售,每棚萝卜种下前,就知道未来要运往哪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了让自己的饭碗端得更牢,“菜篮子”“米袋子”更丰富,在天津,有一大批农业科技专家在致力于良种创新研究。56岁的于福安与天津小站稻打了半辈子交道,他带领团队育成“津原系列”水稻品种40个,科研成果近20年来覆盖天津水稻种植面积80%左右,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

“现代农业的效益,必然藏在种子里。”于福安坚定地说。

天津积极组织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新品种选育,年登记蔬菜新品种33个;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0个。“津强”系列强筋春小麦可替代进口品种,“津字号”黄瓜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华北型品种7成以上,“白峰”等品种打破花椰菜杂交种全部依赖进口局面……

不只在天津的农田里。近年来,越来越多“津字牌”种子撒向全国,赋能“希望的田野”。

3月14日,这是位于天津市宁河区苗庄镇的天津百利种苗培育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部分高标准温室大棚。

把蔬菜种进“水”里,一方空间生出了“致富新经”

着装利落、一头短发的刘晓君,每天都会到宁河区苗庄镇的温室大棚走一圈。

温棚内,一排排齐刷刷的绿叶菜被架空在齐腰的钢架上。拎起一棵蔬菜,便能发现中空的管道里流动着营养液。温棚外,一辆辆物流车正等着把新鲜的蔬菜运往商超。

“我们把蔬菜种进了‘水’里,现在市场需求量很大。”刘晓君兴奋地说。

刘晓君的父亲刘连国很早就种起了水培菜,在父亲影响下,“85后”刘晓君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现已是天津百利种苗培育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天津市宁河区苗庄镇,刘晓君(右)与父亲刘连国在查看栽种的水培菜。

她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水培菜生长速度快,一年可以种8到10茬,一亩地年出菜量比土培增加4到6倍,平均收入是土培菜的3倍。”

最初,水培菜并不被市场接受。刘晓君就带着团队从周边火锅店开始突破,慢慢打开了销路。“现在不少商超都提前预订,基本上成熟一批运走一批。”

眼下,刘晓君新建的50多个高标准温室大棚,全部用于水培菜种植,其中意大利生菜、奶油生菜都成了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公司年营收超过万元,其中6成都来自水培菜项目。

3月14日,在天津市宁河区苗庄镇,天津百利种苗培育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君在大棚内查看水培菜生长情况。

“过去我爸干农业,每天都得‘弯腰撅腚’做农活。现在我们是工厂式上班,不仅自己直起了腰板,农产品也直起了腰板!”刘晓君打趣道。

眼下在天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念“空间经”,端起了设施农业的“金饭碗”。

走进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俨然一个“智能花房”。从调光到控温,从育种到培植,从空间到地面,都是智能控制。花盆下潮涌而起、又随声而落的潮汐浇灌法,让每一滴水都得到循环使用。

园区内工人一个个身穿短袖,正打包着一盆盆“宝莲灯”——花朵如倒挂的灯笼,颜色从浅粉到深红,煞是娇艳喜庆。“我们从国外引进这种高档花卉,经过努力,终于掌握了成熟的栽培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天津市东信国际花卉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建军说,这种产品远销多个地方,一到春节更是供不应求。

这是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内一景

“科学、高效利用空间,让土地长出‘美丽经济’。”郑建军谈到了种花的初心。

20世纪90年代,国内花卉品种多而不优,很多高端花卉品种都是国外垄断。公司的同事们毅然踏上“踏花寻美”之路,经过不断引进、试种、推广,最终选定了一批名特花卉,作为他们心中美的“代名词”。

“市场容易审美疲劳,需要不断开发新奇的品种才能紧紧抓住消费者。”郑建军说,除了红掌、宝莲灯、丽格海棠,还有观赏竹芋、马蹄莲等十多个品种,在花卉科技园区内争相绽放,去年公司实现营收上亿元。

不仅是一捧蔬菜、一盆花卉,鱼菜共生、稻蟹混养、立体种养……一方小小的空间上生出了“致富新经”,富了口袋,火了日子,多了奔头。

“年,天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万亩,新建设施农业20.73万亩;粮食产量达到.9万吨,连续六年保持在万吨以上,在全国主销区中名列前茅;蔬菜、肉类、禽蛋、牛奶、水产等‘菜篮子’产品自给率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党委书记、主任王宝雨说。

3月14日,在天津市宁河区苗庄镇天津百利种苗培育基地大棚内,工人将水培蔬菜装箱准备运往商超。

南方甘蔗北方“冒头”,一个采摘园迎来了八方客

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镇粜粮务村,毗邻北京、土地肥沃,但因为没有增收的点子,一度是出了名儿的困难村。

“橘不过淮,蔗不过江”,北纬40度的粜粮务村,决定种甘蔗吸引市民前来“尝鲜”。“00后”回乡青年李新磊,对这一想法有着极大热情,“玩出新花样,不愁没客来。”

在家人带动下,李新磊成立天民蔬果专业合作社,与当地群众尝试种甘蔗。“刚开始那会儿,怎么种都不长,只好一茬一茬试,总结经验,一点一点调整。”

南方的甘蔗,愣是在北方的小村冒了头,引得周边市民慕名而来。

趁热打铁,合作社借机发展起果蔬采摘游,把种植品种拓宽到草莓、番茄、火龙果等农产品。

李新磊粗算了一下,去年一年,约5万名游客到合作社游玩采摘。仅旅游收入就超过万元,年产值接近万元。

“我们合作社现在有多名社员,园区0亩,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农用地0亩,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近3万元。”李新磊说。

亦农亦旅、农旅结合,也给更多地方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隶属于天津食品集团渤海农业公司的晶宝温泉农庄,在多年实践中摸索出了从简单种植,到发展采摘,再到打造农业科普基地的融合之路。

这是天津市宝坻区晶宝温泉农庄内一景

“高峰时,农庄一年吸引21万人次的游客呢!”渤海农业公司副总经理赵紫君说。

人气旺了的晶宝温泉农庄,也吸引着年轻人回村就业,讲解员汪雪玲便是其中之一。

汪雪玲的家,在距离农庄20多里地的宝坻区大白庄镇小白庄村。与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汪雪玲从学校毕业后就出去闯荡,进过工厂、当过超市销售,工资没见增加多少。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来到晶宝温泉农庄当了一名讲解员。

因为踏实肯干,汪雪玲有时一个月能拿到多元工资,这让她的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离家近了不说,收入也让人知足。”汪雪玲的妈妈乐呵呵地说。

三产融合、文旅贯通的产业项目,正聚拢着八方来客。“截至目前,天津已有22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和个市级休闲农业特色村点,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万人。”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王智毅说。

随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日益增多,更多天津农业品牌走进大市场、走入百姓家。小站稻、沙窝萝卜、茶淀玫瑰香葡萄、宝坻黄板泥鳅……如今,“津农精品”品牌已达个,绿色、优质、高档、安全的农产品,让津门内外群众更有口福,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仓廪实,天下安。面对超大型城市农业发展的命题,天津用“一亩地”的供给侧改革给出了答案。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审核:王韶云

编发:王安

素材整理:施娇娇、陈卓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亩地的供给侧改革天津现代都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