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后二十年的东北亚,风起云涌,大清国的东亚朝贡外交体系即将走向末日。大清帝国、日本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纵合捭阖,在朝鲜半岛兵戎相见,其演化决定了三国后来的前途命运和东北亚后几十年的政治格局。从年到年10年间,以中日角逐为主,从年到年为日俄角逐为主。本文主要介绍中日角逐之始-“壬午兵乱”。
壬午兵乱排斥日本
随着琉球、越南等藩属国相继被日本和法国占领,朝鲜成为了唯一的藩属国,维护这一延续上千年的外交体系,成为大清最后的倔强。
年,由于朝鲜上层统治者闵妃集团的腐化堕落,底层老百姓民不聊生,仿效清朝的一些开放革新措施不仅没有富国强兵,反而进一步加剧国内矛盾。在这一背景下,朝鲜发生民间起义史称“壬午兵乱”,被逼退位的兴宣大院君趁机推翻闵妃为代表的皇后统治集团。但是,日本人以起义中日本人的利益受损,向朝鲜提出了很多无理要求,以求进一步侵犯朝鲜,在此背景下,极端排外的大院君向宗主国大清求助。
兴宣大院君复辟
闵妃
此时的大清国正值洋务运动时期,新式陆军和海军建设颇具成效,左宗棠刚收复新疆,大清对俄交涉成功,可以说国力正强。加之日本占领琉球,觊觎台湾,对中国的外交体系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牵制日本在朝鲜的举动,有必要加强对朝鲜的控制,所以趁“壬午兵乱”之机,大清决定要剿灭叛乱,强力控制朝鲜,其中的主要行动就是逮捕大院君,扶持闵妃重新掌权。
在获得慈禧太后的首肯后,年署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张树生(李鸿章母丧丁忧)下令广东提督吴长庆和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淮军人入朝平叛,其中还有袁世凯随军。8月20日,在兵乱发生近1个月后,大清军队到达仁川。而就在此前,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已经带兵人于8月12日率先到达仁川,得到清军入朝的消息后,日本政府要求花房义质立即进入汉城与朝鲜谈判,排除清朝的干涉。极度排外的大院君对日本提出开放通商、惩治叛乱分子等要求极端反感,没有答应,日军撤出汉城,以示谈判破裂,准备武力解决。此时,清军进入汉城,表面与大院君相谈甚欢,表明出兵主要是防止日本干涉,私下布置,趁大院君回访清军之时,于8月26日逮捕大院君,连夜送往天津。同时清军控制了汉城和皇宫,搜捕叛乱人士,之后又迎回逃跑的闵妃,平定了叛乱。
吴长庆等人在朝鲜
而此时的日本囿于自身实力尚难以与大清抗衡,决定暂时不做强力干预,而是暗中扶持反清势力,在朝鲜的战略目标变为促使朝鲜解除与大清的宗藩关系。
叛乱在大清的强力的干涉下,迅速平定了,但是中日两国在朝鲜的角逐才刚开始。通过本次平叛事件,大清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放弃了以往名义的宗主国模式,而是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的控制,全面干涉了朝鲜内政。
驻朝公使袁世凯更是像太上皇一样,对朝鲜内政颐指气使。过度的干涉激起的朝鲜内部的反抗意志,而日本方面也暗中支持开化党派,伺机而动排除大清的干涉。
中日双方在朝鲜的明争暗斗不断升级,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伏笔,而大清随着甲午战争的战败而丧失洋务运动的全部成果,为之后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而此时的俄罗斯与英国正在中亚博弈,并由于俄土战争的造成国力空虚,无力搭理东亚事务。#历史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