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股上市公司碧生源交出了一份相当惨淡的半年报。报告显示,年公司实现营收3.25亿元,同比下降6.7%,净溢利万元,同比下跌90.6%,毛利率为84.5%,同比下降2.2%。
作为80后、90后熟悉的保健品牌,碧生源昔日风光无限,广泛见诸于荧屏。而得益于碧生源树立的“安全有效、草本配方、开拓创新”的品牌形象,实际效益也是逐年水涨船高。年,碧生源的营收为4.88亿元,同比增长3%;年,碧生源的营收达到5.64亿元,同比增长16%;年,碧生源营收为6.63亿元,同比增长18%。
那么,它是如何掉落神坛,沦落到如此境地的?
据业内人士分析,碧生源的业绩惨淡与公司的主打产品——碧生源减肥茶的更名停产有关。
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命名有关事项的公告》。公告规定,自今年5月份起,企业生产的保健食品禁止带有功效性宣传文字。碧生源减肥茶由此被叫停至今。而碧生源减肥茶一直在公司业绩中贡献想当大,占据着近五成的利润份额。
而目前,尽管碧生源方面正积极完成更名工作,但公司高层对未来公司盈利仍有担忧,减肥茶不见“减肥”二字,如何重新赢得市场,还是个未知数。
保健品“准生证”越来越难拿
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为如今的保健市场加了一把火。西王食品加码运动营养与体重管理健康食品市场;合生元收购澳大利亚著名保健品公司SwisseWellness控股权;玫琳凯进*女性保健品市场……火热背后,也面临着监管的逐渐收紧。
与国外保健品市场比,我国保健食品的生产企业规模小,行业进入门槛低,长期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为此,多地已经出台相关措施如分级分类监管、专项检查等,加强对保健食品企业的监管。而从宏观上来看,保健品行业的洗牌一直在持续。“史上最严GMP”淘汰了一批小、散、乱的中小企业;《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命名有关事项的公告》缩小对宣传技巧的发挥余地,倒逼企业更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