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茶想要如鱼得水,那是不可能的
影响喝到古树、小树区别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小环境、采摘天气(是不是同一天)、加工的人……
为了做到相对精准:茶选择瑶族丁家寨的弯弓茶,整个普洱茶山头里面,能够说比弯弓好喝很多的,应该也没有多少了吧。选择做的是同一块茶地、同一时间段(3.15-4.20)匀堆、同一个人炒制、匀堆放置一个月后、同一天来冲泡、综合三个人的感官。
什么是古树,树龄多大,树的主干有多大。
什么是小树,树龄多大,树的主干有多大。
就算精准到同一块地,我也没办法很清楚的说清。
去弯弓路上
弯弓-古树
弯弓-古树
根据个人已有的经验,古树只能是用看的,同一片地大很多的只能说明显的老很多,可以作为古树范畴。小树茶的树龄,基本问问茶地主人就知道了,细小的那部分,基本都是作为小树茶在采。
同一块的古树
同一块地的小树,种植12年左右
同一块地古树-小树
江湖中,一口喝出古树跟小树,一直处于玄学范畴。不是所有人都不能喝出来的,如果说有人喝出来区别(喝出来可能是什么树),是建立在大量的喝茶基础上、同时对喝到的茶区足够熟悉、喝到的量足够多才可能。
没有天才,都是练出来的
想做这种茶,难度是很大的,今年能做到这么一个“完整”的茶来学习,实属相当不易。
干茶
古树:条索紧,毫毛油亮,干茶外形偏小
小树:条索粗松,毫毛多但是不那么油亮
温盖碗后投茶9克
古树:花蜜香浓郁沉稳
小树:略有清香
洗茶
古树:汤相对厚一点,稠一点。叶底香沉稳
小树:汤清甜,微涩,略薄。叶底香飘
第一泡,20秒
古树:盖香沉稳,带蜜香。汤水有稠度,花蜜香沉稳,含于茶汤。挂杯相对更浓郁,有点像蜜香
小树:盖香飘,带清香。清香中微带蜜香,汤水甜。挂杯清香带甜香
第二泡,20秒
古树:盖冷了后带一点花香。茶汤浓稠,汤含花蜜香。
小树:盖冷了后香不明显。汤偏生涩,有点花香,生涩更显。
第三泡,20秒
古树:汤看着更油亮。汤比起来更稠,还有汤香,油润度更好。叶底带蜜香
小树:汤没那么油亮。口感偏生涩、相对显得有水味。叶底清香带青涩
第四泡,40秒,区别最不名显的一泡
这里发生了一个有趣的事,盖碗弄混了,三个人都闻不出来哪个是哪个。喝着区别也不大,最后看照片看盖碗有缺口发现的。
古树:口感区别不大
小树:口感区别不大
第五泡,1分钟,喝的顺序很重要
古树:挂杯香蜜香相对浓郁沉稳。喝完小树后再喝古树,感觉茶汤就是比起小树甜一点。
小树:挂杯香清甜。喝完古树再喝小树,青涩太重,还感觉滞。
第六泡,2分钟,喝的顺序很重要
古树:平稳,甜。回甘来的快
小树:喝完古树,再喝小树,涩。回甘来的慢
第七泡,3分钟
古树:茶汤还有油脂感。寡薄,涩重带青。
小树:茶汤看着就只有颜色。甜润,微有涩。
第八泡,5分钟。先小树后古树
古树:甜香。
小树:寡薄。
第九泡,3分钟。
古树:相对更饱满,水味略有。甜涩不那么显
小树:寡,有明显水味。甜带涩
混合茶汤,先小树后古树
古树:更稠滑,微涩,呼吸间有香。
小树:甜稠,微带涩,汤里略带蜜香。喝了古树再喝小树,涩重
叶底,盖碗里面看到的
挑拣后:古树相对小树更匀整,梗更圆润饱满,带点清香,柔软有弹性。小树不那么匀齐(品种多),梗还更长,带点水汽,叶底相对硬一点。
为啥古树会在挑拣完后更匀整,小树长短不一,除了品种原因,其他的原因我还得思考一下。
古树跟小树,区别不是没有,主要是看怎么喝,喝的顺序决定了你能喝到的区别,有可能会在某一泡没区别,我觉得这个是正常的。
不然,我为啥要做精准到一小片茶地这种无聊的事。因为在一片地,偶尔一泡味道一样正常;有区别更是应该正常。
想要训练出抓住那个点(大小树区别的那几个关键点)的能力,只能多喝,没其他途径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