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酿啤酒是近年出现的新玩意。这玩意从外国传入,只需用一些简单的器具与几样寻常的材料,在家里的厨房也可以进行。据说,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曾以自家酿制的啤酒招呼客人,令自酿啤酒变成一种时尚。
有年轻人在工厂大厦内搞自酿啤酒,希望藉此创业,并要求我给他们提点意见。
我一向乐于看到年轻人出来创业,本应鼓励一下,起码在精神上予以支持;但无论我怎样想象,我都无法乐观起来。我只能老老实实的告诉他们,此路不通。
他们说,他们曾用自家产品招呼朋友,反应不错,赞好的人很多。我说,「朋友免费喝了他们的啤酒,又知道你们花了一番心思,还能不赞好?但要把自家制的啤酒卖给非亲非故的陌生人,却是另一回事。」
他们自以为生产成本不会很高,原因是他们没有把自己的人工也算上去。他甚至连器具的折旧也忘了计算。我提议他们要计算清楚才全面投入。
他们对我的意见有点失望,觉得我不应该只懂得计钱,不欣赏他们的创意。其实,他们哪有甚么创意?整套生意设备都是现成买回来的,而生产流程也是设备供货商提供的。所以有创意的是那些借推动自酿啤酒活动而卖设备及现成材料的人。买设备玩自酿啤酒的人,只是消费者罢了。他们用钱买创业的感觉,还有自家的产品面世;偶然换来朋辈的赞赏,已十分过瘾。
现实是啤酒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必须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才能降低成本,家庭式的小规模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根本没有竞争能力。
有人或者会说,大规模生产必须要迁就多数人的口味,产品没有特色,亦不能多样化。但家庭式制作的所谓特色,源于缺乏质量控制,所以即使偶有佳作,下次也不容易复制。
再者,即使有好的产品,要打入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也绝不容易。单是要消费者知道新产品的存在,也要花很多宣传推广费,数目往往数以千万计,非初次创业者可以轻易负担得起。
在外国有些地方,确还存在着一些只作地域性供应的小型啤酒生产商。它们多是国际品牌入侵之前已经存在,早为当地居民喜好。加上当地人口不多,容易被国际品牌忽略。但香港的市场这么大,国际品牌必然重兵进驻,已没有多少空间留下给小生产商。
现时在香港搞自酿啤酒的年轻人,只有饮啤酒的经验,却没有从事过生产啤酒或销售啤酒的工作经验;他们对行业的处境认识不足,光凭一股热情,就想加入这个杀戮战场,真可能凶多吉少。还是过瘾一下算了吧,不要轻言创业。
文/中原集团创始人施永青
(来源:中原集团)
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为您服务,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为我们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