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百年大事记
建*百年,风华正茂
传承红色基因,传递革命薪火
立身为公,学以致用
学*史、悟思想、明方向
为庆祝中国共产*建*周年
特推出《*史百年大事记》线上栏目
年6月,聂荣臻元帅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
不久,国务院和中央*委指示以某原子能研究所为主,开始潜艇核动力装置的开发研究工作。当时,核科学人才奇缺,除了少数几个人懂得核科学之外,大多数科学工作者对核的了解还是比较肤浅的。另外,科学家手中所掌握“资料”仅仅只有两张外国杂志上发表的并不完全的核潜艇外形照片。就这样,中国科学工作者凭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开始了研制工作。
关于研制导弹核潜艇坚持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导弹核潜艇是中共中央批准的09工程的核心,中央要求第一步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第二步再搞导弹核潜艇,年6月,海*提出了导弹核潜艇的作战使用要求,并且提出了发展步骤设想,第一步就是在鱼雷攻击型核动力潜艇的基础上装上导弹舱室进行试验,性能不宜太高;第二步,在第一艘试验过程中,同时考虑第二代导弹核潜艇达到更高的要求。
艇于年9月开工建造,年9月底试水,年4月30日下水,张爱萍副总理等领导同志专程参加了下水典礼并为下水剪彩。
型核潜艇在年1月4日开始预试航。海上试验在大连旅顺区进行,18个试验航次共完成试验大纲中规定的余项试验项目,较好地解决了中频机组频率失调,事故停堆等技术问题,保障了我国首艘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按期服役。
艇从开始研制到交艇,长达16年之久(开工建造达13年),进度一再拖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十年动乱的影响外,从研制程序上讲,艇等弹,许多重要设备不能按期交货,是造成潜艇研发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型核潜艇在研发之中取得了很多技术突破。第一是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弹的技术。年10月12日,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装载着“巨浪”-1型潜射导弹的遥测型实弹出港,驶向预定海域,到达目标海域后,艇迅速下潜,进入发射深度,随着中央领导的一声令下,一枚巨大的潜射导弹破浪而出,迅速飞向空中,发射试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年10月16日,艇全体艇员受到了中央*委的嘉奖。
这些模拟发射试验的成功,首先证明了我国水下遥测技术和瞄准系统以及发射系统的设计是成功的,型核潜艇是具备水下核打击能力的,同时也为我国对下一代导弹核潜艇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是导弹舱的结构设计。它是导弹核潜艇研究设计必须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之一。由于导弹武备的要求,导弹舱的直径很大,舱段较长,加之发射导弹的需要,导弹舱还要开设双排大开孔,这使得结构和力学特性更加复杂,导弹发射后,为了稳定潜艇姿态,还要进行潜艇的补水舱调整,而潜艇导弹发射舱口的水下打开和关闭,也是需要进行专门的设计。
在导弹发射筒盖打开和关闭的技术上,我国采用了均压系统的设计,用以保证艇在水下发射导弹时,发射筒上盖内外压力均衡,使其能够顺利打开,同时当上盖开启后,保证发射筒口薄膜上下压力均衡,使得导弹在出筒前能够安全地处于和海水隔离的空间内,这是一种冷发射的设计,与苏联常用的潜艇水下热发射技术也不尽相同,该系统是发射导弹的关键性系统之一,也是直接影响导弹发射成功的重要条件。经过研发,我国设计出压力自动调节系统,该系统具有精度高,跟踪性好,操纵简便,噪声小,易维护等优点,由于均压系统的协调性能不错,艇在多次水下发射测试中,艇、弹、筒的协调非常顺畅,保证了导弹的正常发射。
核潜艇上有一整套完善的导弹舱温度湿度调节系统,它的研发成功保障了导弹能够长期贮存,并且始终处于完好的待发状态,这将会保障核潜艇具备真正的战略值班部署能力,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水下的发射平台。
型核潜艇一直在海*服役,至今还没有退役,虽然仅仅建成了1艘,但是起到的开拓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加先进的型战略导弹核潜艇,新一代的战略导弹核潜艇也处在研发之中,型核潜艇已经在声呐技术、操控技术、静音技术、通信技术、导航与瞄准系统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虽然仍然只有12枚战略导弹,但是采用分导式多弹头技术的“巨浪”-2型导弹射程为千米左右,也远比“巨浪”-1型强了许多,可以说,型导弹核潜艇的性能已经基本接近苏联第二代导弹核潜艇“德尔塔”4的性能,而在潜艇的声呐和静音技术上还略有超出。从年开始,中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开始执行战略巡航任务,进入了真正的实战部署阶段,意味着中国拥有了可靠的二次海基核反击力量,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艘凝聚了科研人员心血的型核潜艇。
资料来源:
《辽沈晚报》9年05月29日第A05版
资料丨姜小玉编辑丨彭王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