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潜艇
我国常规潜艇的发展历程,从转让制造、仿制到自行研制,再到改进改型和不断的推陈出新,走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非常成功的,中国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创造辉煌。※我国常规潜艇的鼻祖:型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没有全程空中掩护的海*来说,潜艇是最好的“战略”武器,它可以在水下远航巡弋,又能隐蔽接敌突然进攻。基于这种认识,年底,人民海*正式向前苏联提出订购潜艇并培训学员的要求。年4月,海*选调名干部、战士组成潜艇学习队,到苏联海*太平洋舰队驻旅顺老虎尾的潜艇分队学习。年5月,我国第一个潜艇基地在青岛建成。年夏天,苏联海*赠送了一艘C级旧潜艇给我国海*,就是这艘“缺胳膊少腿”、根本无法航行的潜艇成为了人民海*历史上的第一艘潜艇。年6月19日,海*以旅顺潜艇学习队为基础组建了海*第一支潜艇部队—海*独立潜艇大队。同年6月24日,海*独立潜艇大队接收了2艘苏联M级老式小型潜艇,分别命名为“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排水量大约吨。7月,又接收了2艘苏联“斯大林”级(C级)中型潜艇,排水量吨,分别命名为“国防21号”和“国防22号”,并开始执行远航巡逻警戒任务。年9月,独立潜艇大队改编为潜艇第一支队,年底扩编为3个支队。同时,我国自制潜艇的计划也已酝酿成熟。年6月4日,中苏签订了“六·四”协定,苏方有偿转让W级(型)常规鱼雷潜艇的建造权,提供成套器材设备和设计图纸资料,由我国船厂建造,并派专家来华指导。当年,我国先后在江南、武昌两个造船厂装配制造前苏联转让的W级中型常规动力潜艇。首艇于年4月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年3月下水,年10月交付海*。W级共有5种型号,其中Ⅰ型和Ⅳ型的指挥台后面有火炮,Ⅱ型指挥台前后两端均有火炮,Ⅲ型和Ⅴ型则没有火炮,我国建造的是Ⅳ型和Ⅴ型。W级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型潜艇,我国称之为型潜艇,后称为型潜艇。该型潜艇长58米,宽6.3米,正常排水量吨,水下排水量吨,水下最大航速13节,自持力30天,艇员52人。型潜艇共有6具毫米鱼雷发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发射深度30米,艇内可携带12枚53-51型鱼雷(射程米)或22枚水雷。型潜艇于年交付我国海*使用后,累计建造了21艘,其中Ⅳ型5艘,Ⅴ型16艘。70年代以后,03型潜艇转为预备役或固定在港口作为训练艇使用,90年代以后全部退役。W级潜艇的转让制造促进了我国造船技术的进步,形成了潜艇制造的生产线,培养了技术干部和工人,积累了组织管理的经验,是我国成批建造潜艇的开端。※艰难的仿制起步:和型年2月4日,中苏又签定了“二·四”协定,前苏联向中国有偿转让两种型号潜艇的建造权及部分器材设备。这两种潜艇为新型常规潜艇R级(型)和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G级(型)。为了加速实现国产化和做好下一步开展全面仿制的准备,在这种潜艇的转让制造中,特别重视了潜艇主要配套设备设计图纸和资料的引进,减少了设备和器材的进口,凡是国内能够生产的,都不再引进。前苏联撤走专家、停止援助后,中国决定压缩已经安排的其它海*装备科研项目,集中力量建造这两型潜艇。R级中型常规潜艇开始安排在江南造船厂和武昌造船厂开工建造,第一艘艇由江南厂于年12月建成,后来*埔、涪陵等造船厂也安排生产,成为中国生产批量最大的一种潜艇。大连造船厂建造的G级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于年8月建成。由于前苏联提供的潜艇材料、设备一艘比一艘不完整,因而建造过程中必须用国产的材料、设备替代。为此,国家在组织两型潜艇建造工作的同时,抓紧组织潜艇材料、设备的配套生产,保证了后续潜艇批量建造的需要。此外,在这些潜艇的建造过程中,还解决了特种钢材焊接、螺旋桨空泡剥蚀、加强船体结构等重大技术问题。至70年代初期,中国不仅完成两型潜艇的转让装配制造,而且在潜艇设备、材料的配套生产上实现了全面国产化。同时还改进了G级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的导弹发射装置,提高了R级常规动力潜艇的空调和制冷能力等。年,以所李建球、杨焕生为主对R级常规动力潜艇进行加装C-反舰导弹的改进设计,并由冯云龙为主设计丁艇上的导弹耐压存放发射筒,即在上层建筑内左右舷各增设了3座箱式C-反舰导弹耐压发射筒,在指挥台围壳后部安装了可伸缩的G导弹火控雷达。改进型潜艇于年完成改装设计,年首艇号在武昌造船厂动工,年10月交付我国海*。年1月至5月,改装后的潜艇在海上进行的3次导弹发射试验均获得成功。80年代中期以后,研制人员又对这型潜艇进行降低噪音的改进,使其噪声级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12分贝,提高了潜艇的隐蔽性能,加大了声呐的作用距离。年6月,经过改进后的该型潜艇全武器系统通过设计定型,北约称其为“武汉A”级。在“武汉A”级潜艇上,6座C-反舰导弹耐压发射筒对称布置在潜艇耐压壳体外指挥台围壳两侧的上层建筑内,向艇首方向发射。战时潜艇处于水面状态,在海情不大于4级,航速不大于8节时、发射筒升起15度,仰角发射,导弹可单射、2发齐射或6发齐射。实施导弹进攻时,艇在水面暴露的时间不大于6-7分钟。由于必须在水面状态下发射导弹,因此“武汉A”级已不能适应现代实战的要求,未曾批量生产,但为我国发展潜艇水下发射飞航式导弹设计技术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型潜艇为“雪茄烟”形,长76.8米,宽7.3米,水面排水量吨,水下排水量吨,比W级大。指挥台较W级小,装有攻击和搜索用潜望镜各1具,指挥台上方有一组像烟囱一样的通气孔,此为R级潜艇的外形特征。型潜艇艇首装6具、艇尾装2具毫米鱼雷发射管,总共可携带14枚53-56型鱼雷,该鱼雷采用被动寻的,40节时射程15千米,战斗部重千克。当执行布雷任务时,型潜艇可携带28枚水雷。与W级相比,型潜艇采用了更高强度的合金钢,配备了新的电子装备和更完善的水下通气装置,下潜深度和攻击力大大提高。型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水下排水量吨,装有3具SS-N-4潜射弹道导弹发射器,导弹长9.5米,弹径毫米,射程千米(后改为2具“巨浪一号”导弹发射筒)。艇首有4具毫米鱼雷发射管,艇尾有2具毫米鱼雷发射管,鱼雷为53-56型。艇上配有天文导航、定位稳定、导弹发射控制和指挥器具等当时较为先进的设备。年“巨浪一号”导弹研制成功后,就由该艇首先发射试验。据悉,该艇还有可能改装发射新研制的“巨浪二号”潜射弹道导弹。通过型潜艇的仿制,我国形成了弹道导弹潜艇的研制能力,特别是形成了一整套导航、射控、雷达、指挥仪器的科研生产力量,为今后自行研制弹道导弹潜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潜艇和战略导弹发展史上,型潜艇功不可没。※从仿制到自研:大步跨越的型年,中央*委批准研制第一代中型常规动力鱼雷潜艇,即型鱼雷攻击潜艇,国际上称之为“明”级潜艇。海*对这型潜艇提出了较高的战术技术指标,其中,水下航速要比仿制的前苏联中型常规动力潜艇改进型提高40%。据此,研制第一代中型常规动力潜艇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仿制和改进设计的经验以及已有的技术基础,重点突破水下航速等主要关键技术。型中型常规动力潜艇由武昌造船厂负责建造。在建造师魏绪民主持下,首艇于年10月开工,年7月下水,年4月交付使用。接着,武昌造船厂根据首艇试航出现的问题,对第二艘潜艇进行修改设计,使其性能有了较大的改进。年12月,自行研制的型中型常规动力鱼雷潜艇进行了国家鉴定,证明其快速性、操纵性、适航性、水下续航力及水下辐射噪音等性能均比仿制的R级中型常规动力鱼雷潜艇改进型有较大的提高和改善,装艇设备基本稳定可靠。型潜艇有3个型别。首制艇为ES5C型,经过修改设计至年期间建造的为ES5D型,年以后大规模更新艇载设备的为ES5E型。型潜艇长76米,宽7.6米,水上排水量吨,水下排水量吨,半水滴型艇体,为单轴、单桨、双板舵。该级艇外形最显著的特征是尾部水线上有一个小垂直舵,显示了其与众不同的推进装置。“明”级潜艇下潜深度达到米,水面航速15节,水下航速18节,9节速度续航力为海里,10节航速续航力达海里。型的武器为16枚鱼雷(或32枚水雷),这是中国第二代鱼雷,其射程、灵敏度、反应时间都较型使用的鱼雷更先进。※中国自己的佳作:迈新世纪的型为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七一九所又进行了新一代常规动力鱼雷潜艇的研制,即“宋”级潜艇,并采用新技术研制了性能较先进的线导鱼雷、新型鱼雷发射装置、数字式声呐和显示设备等。型“宋”级常规潜艇于年5月下水,年8月开始海上试验,年5月首艇正式交付海*使用,从年开始逐步取代R级和“明”级潜艇,成为21世纪初人民海*常规潜艇编队的主力。“宋”级潜艇为双壳体结构,全艇依次分为雷弹舱、指挥舱、前蓄电池舱、后蓄电池舱、柴电机组舱、推进电机舱和轴系舱。该级潜艇长74.9米,宽8.4米,吃水深5.3米。水上排水量吨,水下排水量吨,储备浮力较高,为水滴形艇体。该型艇装两台(或3台)MTU柴油机,单轴、单侧斜螺旋桨推进。水上航速15节,水下航速22节。指挥台围壳位于艇前三分之一处,首水平舵位于阶梯形围壳前部驾驶舱之下两侧,围壳后部有用于容纳各种观通设备的升降桅杆。“宋”级艇编制60人,包括10名*官。艇上武备为毫米鱼雷发射管6具,艇首安装球形中频声呐,用于主/被动搜索与攻击,艇侧装有低频被动搜索声呐基阵。艇上还装备水面搜索用雷达,-A型电子支援系统和警戒雷达等。该型潜艇在水下一定深度可快速上浮脱险,具有与深潜救生器对接的能力。“宋”级潜艇的一大特点是噪音大幅降低,在国产潜艇中噪音最小。在声电系统方面,“宋”级潜艇的声呐系统相当先进,一套为装设在艇首的中频主被动搜索与攻击舰壳声呐;一套为装设在舷侧的被动低频搜索声呐阵,估计还将研制配备拖曳式被动声呐系统。“宋”级潜艇的光电桅杆系统非常先进。从桅杆外形看,光电探测系统包括电视摄像机、红外成像仪以及激光测距器等,还配有平面搜索雷达和雷达告警系统等。艇中作战指挥系统也已高度数字化和自动化,所有探测系统与武器系统均整合在一起,作战性能相当不错。在武器系统上,“宋”级潜艇配备的相当齐全,具有全深度发射线导鱼雷、自导鱼雷、反舰导弹和布放水雷的多种作战能力。在鱼雷方面,装备有鱼-五型反潜鱼雷和鱼-四型反舰鱼雷。前者是我国海*装备的第一种线导鱼雷,也是我国常规潜艇装备的第一种反潜鱼雷。该型鱼雷弹径毫米,使用先进的奥图式热动力推进系统,采用线导加主被动声导联合制导方式,最高航速达50节,最大航程30千米,战斗部千克,可有效对付核潜艇。为发射鱼-五型线导鱼雷,“宋”级潜艇装有新型的鱼雷发射装置。在6个鱼雷发射管中,2个发射管可发射鱼-五型线导鱼雷。鱼-四型则为电动声导反舰鱼雷,战斗部千克,最高航速达40节,最大航程15千米。※跨越世纪的全新设计:型/元级“元”级潜艇是中国继“宋”级()柴电潜舰后自行建造的一种柴电攻击潜舰,是东亚第一种采用AIP发动机的常规潜艇,与宋级一样由武昌造船厂建造,首艘于4年5月31日下水,第二艘则于同年12月下水。潜艇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可以展开水下巡航达3万海里,无需添加任何燃料。装备自导鱼雷、水雷、反潜导弹、激光武器等。具备电子引导,雷达警戒,水面搜索。作战指挥系统功能齐全,反应速度快、搜索和跟踪能力到位,自动一体化,能数秒内摧毁海上各种移动目标。是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潜艇之一。元级的整体造型与细节设计与宋级有很大的不同,是全新的设计,采用更先进的水滴型舰壳,外观浑圆饱满,比较接近俄罗斯的“基洛”级柴电潜舰。其次,指挥台位置和尺寸有调整。原宋级潜艇的指挥塔尺寸过大,水下潜行时上下面的阻力差过大,必须依靠首舵来抵销上仰力矩,同进还会增大潜艇水下潜航的阻力;而新潜艇的指挥塔围壳比例与基洛级相当接近,显示中国*工设计人员已经有意识的在弥补这种缺陷。舰首上缘装有六具鱼雷发射管,配置方法为上二下四,而舰首下半部空了出来,将有可能用来安装大型的主/被动声呐系统。美国海*情报部亚洲东京处主任约翰麦克劳尔称中国元级潜艇具有“远程打击能力”。他们配备了C-型反舰导弹(从艇艏4个鱼雷发射管发射)。而在其指挥台与第1逃生舱出口之间,还部署了6枚CSS1型潜射巡航导弹,其射程在-1公里之间,可以打击大型航母编队,此外这种导弹还采用了中国自己的深海冷发射技术。核潜艇
中国海*核潜艇的诞生与发展是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完全依靠新中国科研人员自身的力量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着设计和建造出来的。在我国连常规潜艇的仿制都还比较困难时,设计和建造核动力潜艇的想法已开始在*、国家和*队领导人的脑海中酝酿。※决心:“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年6月27日聂荣臻元帅呈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此后,根据报告中的提议,由罗舜初(组长)、张连奎(副组长)、刘杰、王诤组成4人小组,负责筹划和组织领导核潜艇研制工作。7月中共中央批准研制核潜艇,并以海*为主组建“总体设计”分组,以二机部为主组建“核动力设计”分组。10月原子能研究所反应堆工程研究室等单位的科技人员余人,开展反应堆物理、堆设计、燃料元件、热工水利、自控等研究工作。《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核心内容是“中国的原子反应堆已开始运转,在国防利用方面也应早作安排。根据现有的力量,考虑国防的需要,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拟首先自行设计和试制能够发射导弹的原子潜艇。”就在中国决定研制导弹核潜艇不久的年9月30日,前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来到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庆典。周恩来、聂荣臻、罗瑞卿等领导人在同赫鲁晓夫的会谈中都提出,希望“老大哥”不要中断年由聂荣臻、陈赓、宋任穷代表中国*府与苏联*府代表团在莫斯科签订的苏联在火箭和航空等技术方面援助中国协定所规定的项目,并提出核潜艇技术问题。赫鲁晓夫却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你们搞不了;苏联有了核潜艇,你们就有了,我们可以组织联合舰队。”面对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的轻视,面对赫鲁晓夫以组建联合舰队为筹码给予帮助的条件,毛泽东主席坚定回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面对当时的世界局势和海*发展的最新动态,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认为核潜艇将成为未来霸权主义的战略武器,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潜艇才能以威慑对付威胁。中国的核潜艇事业自此白手起家,成立了由刘华清将*任院长的“国防部第七研究院”(舰船研究院)。研制核潜艇同研制原子弹一样被列为国家最高机密,代号09工程。中国有关部门以09作为这项工程的代号意味深长,因为当时09是中国大陆城市火警的报警电话号码,也就是说中国研制核潜艇已是十万火急,刻不容缓。※坎坷:研制计划一波三折年底,我国原子能反应堆的和平利用研究取得了成果。在中国核科学首次取得突破的基础上,海*和第二机械工业部立即携手组织人力进行核潜艇的研制工作。经协商,这一工作具体由当时的海*科学技术研究部部长于笑虹少将负责。根据钱伟长、汪德昭等科学家的建议,于笑虹将*组建了六大研究所,分别负责和承担舰船与动力装置的总体设计研究工作,鱼雷、水雷、扫雷、防潜等研究工作,水声研究工作,海洋科学和航海设备研究工作,海*重大工程研究工作,海*医学研究工作等。正当中国科学工作者满怀信心全力研制核潜艇时,一个早有所料但极不愿其发生的事件终于成为事实:苏联于年8月开始撤走在华专家,并撕毁了全部协定,到年,所有的原子能专家全都撤离了中国。此时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处于最困难时期,国家已经没有力量同时支撑原子弹和核潜艇两个摊子。聂荣臻根据当时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状况,确定了国防科研工作要“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方针,经全面权衡,把研制原子弹、氢弹放在第一位,让包括核潜艇在内的其他项目下马。就这样,核潜艇工程刚开始几年就被迫叫停。年10月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其后核潜艇项目又提上议事日程。经海*、二机部、七院等有关业务部门的再次全面论证,专家们认为全面研制核潜艇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年3月14日,第二、第六机械工业部联合向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专委呈交了《关于成立核潜艇总体研究机构的报告》,中央专委基本上同意了报告中所提出的各项建议。中央决定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上马,并同时要求研制核潜艇的有关单位遵守如下三个原则:一是认真执行大力协同的方针;二是立足于国内,从现实出发,分两步走,先于年前研制成功反潜鱼雷核潜艇,然后在反潜鱼雷核潜艇的基础上研制导弹核潜艇;三是要求第一艘核潜艇既是试验艇,又能在主要战术技术性能上相配套,并作为战斗艇交付使用。中央还明确规定了核潜艇研制的步骤、基本建设、经费和协作项目的安排。※奋进:艰难起步、摸索前进核潜艇研制计划重新启动后,我国核潜艇设计者手中除了两张不清楚的外形图外,又多了一件从西方儿童玩具商店买回的核潜艇模型。这个纯粹的儿童玩具成了我国核潜艇研制者研制中国核潜艇的第一个模型。他们认为,核潜艇模型起码在外表上与真正的核潜艇相近。年6月,核潜艇总体研究所上马,开始了中国第一座1:1的潜艇核动力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的建设。通过模型试验,最后终于定下了适合我国船员身高、操作习惯的水滴型核潜艇艇体。此后,科技人员又围绕着新式潜艇的1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最后这些难点又综合为七大技术关键。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我国核潜艇设计师就是用相对“粗笨”、“原始”的办法,加上合理的配置,相继攻克技术难题,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科研人员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实原始,在核潜艇研制的几年中,负责设计的专家经常要到元配件制造厂去弄清每个设备的重量和重心,在这些设备上装艇体之前,还要对照原制造厂提供的数据进行核查,核准之后,将各元配件数据(重量和重心)记录在案,并将安装过程中切下的边角余料及过剩的管道、电缆进行过秤、计算,最后算出潜艇艇体的重心。当中国核潜艇在水下发射武器时,艇身的稳定性几乎与在陆地上发射一样。确定水滴型艇型及攻克设计技术难关后,我国第一个核潜艇制造厂在辽宁葫芦岛开始兴建。年11月,第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开工建造。建造工作较为顺利,到年初就已完成主体工程。年4月20日,10名工程技术人员和21名水兵钻进密不透气的舱室,进行21天的潜艇密闭舱生存试验。到5月10日,残酷的密闭试验终于结束。试验表明:中国核潜艇的空调设备可以依赖,潜艇可以长时间在海底执勤,完成各项战斗使命。※成功:中国核潜艇驶向大洋核潜艇完成了核能发电试验之后,于年7月18日18时开始作启堆试验,7月30日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试验达到满功率运行,指标符合设计要求,标志我国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建造成功。9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开工建造。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胜利下水,开始进行舾装。不过,核潜艇下水只表明完成了主体建造工程,下水后即开始了码头安装设备的工作。与其他舰艇相比,核潜艇各个系统和设备的安装要复杂得多。据不完全统计,各种仪表设备有几百吨,各种电缆管道综合长度达多千米,大小系统的工程项目有几百项,直到年4月,各个系统的码头试验才完毕。年4月1日至8月1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进行系泊试验(4月底开始向艇上的反应堆装填核燃料;6月核潜艇的反应堆达到热态临界)。系泊试验期间共完成试验项目项,启堆10次,反应堆运行多小时。8月23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开始航行试验,到年4月共出海试验20余航次,累计航行几千海里,完成了绝大部分试验项目。9月24日国产化的鱼-1型热动力自控鱼雷设计、生产定型。年1月至4月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进行检验性航行试验。年8月1日,中央*委将我国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正式编入人民海*的战斗序列,命名当天服役的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为“长征1号”。从此,人民海*进入了拥有核潜艇的新阶段,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超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年8月,也就是我国第一艘“汉”级核潜艇反应堆启动成功之后的第二个月,中国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工作也在葫芦岛造船厂开工上马。当时中央的精神是先解决“有无”的问题,再解决“良莠”的暇疵,故决定在“汉”级鱼雷核潜艇的基础上直接发展“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不进行重新设计,所以从外形看,“夏”级主要是在“汉”级攻击核潜艇的中部加装了12个战略导弹发射管,其它部分两者基本上相同。当时,苏联的一艘G级(也称“高尔夫”级)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刚刚运到,这对“夏”级核潜艇的后续研制工作(尤其是攻克合金材料和船体结构设计的难关)起了很大的帮助。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随船提供导弹,在图纸上也作了手脚,留了一手。这使得工程设计人员在水下发射导弹和精确定位导航这两个关键技术上耗费了大把光阴。在导弹水下发射方面,承担研制任务的研究所经过了一系列技术论证和实验,最后选定了燃气动力结合“冷”发射的方案。从年项目正式上马,潜艇设计人员励精图治16载才终于掌握了弹道导弹的水下发射技术。同时,导航定位系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制成功了惯性导航、星光导航和卫星导航三结合的导航系统,使精准的潜艇水下航行和导弹发射成为可能。年4月,中国第一艘“夏”级战略导弹核潜艇下水,年8月正式加入人民海*战斗序列,但那时核潜艇还没有装备导弹。年,“夏”级核潜艇第一次水下导弹试射失败。在对导弹进行多项改进后,年8月和9月两次复试均告成功,从而结束了海*“有艇无弹”的历史。前后历经二十多个春秋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使中国终于有了水下核反击能力,真正建立起了“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打击力量。中国海*第一代核潜艇,即“汉”级攻击型核潜艇和“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全部完成。由于第一代核潜艇的技术性能与其它大国海*的核潜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整体作战实力也比较有限,因此90年代初中国海*又全面展开了两种新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型核潜艇是中国海*第二代核动力攻击潜艇,将取代5艘陈旧过时、噪音巨大的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型核潜艇,型核潜艇采用拉长水滴形船壳、围壳舵、锥尾、单轴单桨、尾十字舵。该型艇最初准备采用高速的气体冷却反应堆,后来由于技术压力,被迫在首艇上采用俄国技术,国际惯用压水式反应堆,最高航速30节。型核潜艇的研制分为三个阶段。年立项到年是第一阶段。基本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和有用的突破,但是研究小组大量研究国外潜艇并且集思广益,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年到年是第二阶段。研究小组基本上明确了研制的目标,并且拿出了实质性的成果,年甚至连一艘0吨级的潜艇的1:24模型都已经拿了出来。但是由于相关技术严重落后,导致潜艇的研制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年以后是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由于核心部件反应堆的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带动整个潜艇的研制速度加快。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国与俄罗斯的*事交流进一步增加,从俄罗斯引进或者取得了技术上的支持的项目很多。级战略核潜艇是中国建造的排水量最大的潜艇,该级艇目前已经服役,可能利用从俄罗斯和西方获得的技术。美国海*情报局认为:“型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潜艇,比‘夏’级潜艇有明显改进,安静性和传感器系统性能有所提高,推进系统也要可靠得多。该型核潜艇的开发始于年代末年代初,第一艘于年开始建造,4年7月完工。至9年秋,该型潜艇已经服役2艘,并且完成极限深潜、水下高速、深海发射战雷等试验与考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