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碧生源跌落神坛,粗放型保健品风光不再
TUhjnbcbe - 2022/5/19 20:17:00

复盘

多年积病,在粗放型保健品转型阵痛中,广告性产品碧生源还能走多远?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7分钟

作者:子成

来源:销售与管理(ID:Marketing)

▎作为减肥茶第一股,碧生源打破了国人对“传统茶”的固有想象,一句“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使其家喻户晓,赢得拥趸无数。不但成功在香港上市,其当年的营收更是高达8.74亿元,创下历史最高值。

巅峰之后,江河日下。在香港上市10年,有5年亏损,年,甚至卖掉了总部办公大楼。

不仅如此,碧生源近几年的主营业务几乎从“卖茶”转向了“卖资产”。年,碧生源子公司北京碧生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挂出95%股权及相关债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寻求买方。

年年底,碧生源发布了盈利预警,集团年净亏损达1.2亿至1.3亿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不是碧生源首次亏损了。

作为减肥茶第一股,这家公司近几年的主营业务几乎一直在亏损,沦落到靠卖房保业绩。

20年来,碧生源依靠减肥茶和常润茶,从籍籍无名的小茶企,转身成名声大噪的上市公司,再到断崖式的销售下滑。多年积病,在粗放型保健品转型阵痛中,广告性产品碧生源还能走多远?

2款茶包卖出45亿

“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这是多年前在电视广告里,以及电视中的选秀、模特大赛等综艺节目中,几乎都能看到循环播放的碧生源减肥茶的广告。

广告里的模特一边大秀身材,一边推荐碧生源减肥茶,广告末尾还要再加上一句:“不要太瘦哦。”

年,碧生源创始人赵一弘创建了这个品牌,那是一个市场拉动生产的年代,似乎只要有产品,就不愁销量。

当时市面上的产品大部分都是面向中老年人男性,而赵一弘则另辟捷径,将自己的销售对象瞄准到了女性消费者身上,有了这个目标之后,作为保健品行业的新入局者,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打响产品的名气。

起初,碧生源籍籍无名,销售网络几乎为零。要做快消品,而且是产品试错和市场教育阶段,需要不断投入设备,扩建厂房,以获得规模效应,所以,碧生源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随后,袋泡茶成为一种新的消费习惯,没过几年光景,碧生源的销售网络渐渐完善,品牌也日益有名。

在纪源资本注入万美元后,碧生源从意大利引进世界一流的袋泡茶自动包装机。不过碧生源意识到,再先进的生产机械也能通过金钱买到,而产品真正的核心价值是它的功能性和品牌差异化。于是,碧生源打起了“保健茶”的主意。

碧生源找到了一条通关捷径。年,碧生源投入万元广告费,卖出1.46亿元茶包,营业额收获1.6亿元。尝到甜头,碧生源年又投入1.2亿元广告费,销量和销售额都翻了一倍。

巨额的投入使得碧生源的广告铺天盖地出现在电视上、药店里、公交车车身上。“碧生源常润茶,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碧生源减肥茶太妙了!胳膊和腿都瘦了,小肚腩也不见了,瘦这里,瘦这里,瘦这里,穿什么衣服都漂亮。”

广告的大力投入给碧生源带来了销量和收益。年,碧生源的销售增长率达到99.1%;年,碧生源快速登陆港交所,成为了内地保健茶第一股。

接下来的数年,碧生源靠着减肥茶和常润茶这两款产品,创下了45亿的销售奇迹。

然而盛极必衰,鲜亮的广告背后,却是灰色的现实。

在碧生源上市前的三年,其广告就违规多达20多次。上市之后,这一现象并没有改观,之后还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夸大功效等原因,被广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列入“黑名单”。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显示,碧生源该产品功能仅是改善便秘,其主要成分番泻叶,在医学专家看来更是需严格控制使用的“泻药”。而广告中,口臭、色斑、痤疮甚至失眠健忘等,都纳入了疗效范围,夸大了其治疗效果。

年,碧生源迎来了一记重锤,国家食药监总局规定,市场上的保健产品名称里不得夹带宣传产品功效的文字,碧生源减肥茶这个名字不能再用了。

为了符合规定,赵一弘不得不为产品改名,减肥茶也更名为“常菁茶”,但花了多年广告轰炸培养起的用户认知,却大受影响,随后公司迎来首次亏损。

自此之后,这家企业开始走下坡路。

陷入亏损魔咒,靠卖房续命

年,碧生源成功上市,坐上了国内保健茶领域的头把交椅。

只可惜“上市即巅峰”。在上市之初涨了一波,之后就开启了漫漫下跌路,根据最新股价显示,每股仅有0.17港元,公司市值约合2.77亿。

作为减肥茶第一股,为什么碧生源在资本市场“备受冷落”?真要说起来,还和其本身的业绩有直接关系。

碧生源董事长赵一弘

自年9月上市以来,碧生源已累计发布了10次盈利警告。频繁发布盈利警告的背后,是碧生源长期起伏不定的业绩表现。

除了年在港交所挂牌当年,营收创下历史新高、达到8.74亿元之后,碧生源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十一年时间里,基本困在每隔两年就亏损的尴尬局面中。

回顾过去十年,根据碧生源公司的财报显示,其净利润一直忽正忽负。

年至年,连续三年出现亏损;

年至年,碧生源净利润稍有好转,但年又再度亏损.40万元;

年小幅盈利万元后,年又陷入亏损局面,净亏损达.90万元;-年扭亏为盈,年再次陷入亏损,创历史新高。

或许是为了保住业绩,从年开始,这家公司便开始走上了靠卖房来弥补亏损这条路。

据媒体统计,自年底至年底,碧生源依托出售房屋资产共获得超过8亿元收入。

年,为了抹平亏损,碧生源连北京的总部大楼都卖掉了。

从效果来看,虽然变卖大额资产可以缓解一时的困境,但根本无法彻底解决盈利问题,那么,碧生源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为何一蹶不振?

很多人认为,年是碧生源发展的转折点,因为产品名字的改变,业绩开始下降。但追根溯源,碧生源的没落仅仅是因为改了一个名字吗?事实上,根本没那么简单!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分析,它产品单一、重广告轻研发等模式,都说明它一蹶不振其实是必然的。

1.夸大产品功效,让用户大失所望

一位圈内人士表示,碧生源业绩下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减肥茶这类产品,效果一直颇有争议;另外,因为效果不佳,客户忠诚度不高,流失率较高。

在越来越多消费者购买产品并进行使用之后,发现其产品功效并没有宣传的那般夸张,并且长期饮用还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有网友说,碧生源产品是在以牺牲长期健康,换得短期减肥效果。

2.重广告轻研发,过度营销反噬品牌

为了打响品牌知名度,碧生源一直采用“重广告轻研发”的模式,进行高频率、多维度的广告投放,宰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

反之,研发投入却是少得可怜。年没有这项开支,年开支只有0.2%;-年,研发费用仅占年营收的0.3%、0.9%和2.3%。即便到-年,其研发费用数额与广告费用相比也是九牛一毛。

根据媒体曾经的报道,碧生源旗下一袋减肥茶的成本也就只有4分钱而已,其中的毛利率将近90%,这样的产品也很难让消费者继续买单。

3.产品结构单一,无法支撑用户需求

碧生源成立至今,除了常润茶和减肥茶两大主打产品之外,再无其他知名产品系列。现如今,越来越多打着减肥名号的品牌频频出现,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碧生源品牌的老化,使其追赶不上年轻人的步伐,导致其市场空间越发狭窄,茶包几乎卖不出去。

4.多元化战略,效果差强人意

随着业绩的持续亏损,碧生源似乎也意识到了产品单一这个问题,曾试图横向扩展,通过多元化布局,降低对单个产品的依赖。

为此,碧生源谋划三个跨界,往OTC、医院和养老产业进*,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也表现一般。年,碧生源又上架了多个新品,但这些衍生产品销售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东山再起,还有可能吗?

回溯历史,“卖资产保业绩”对于碧生源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了。

现在,碧生源又开始了“卖房续命”,但这种方式,又能为碧生源续命多久呢?

曾经的海马汽车靠卖房短暂的业绩扭亏后,如今的主业依旧是半死不活的状况。

曾以“不走寻常路”出名的美特斯邦威,靠卖房赚点钱之后,依旧抵挡不住品牌衰落的趋势。

从上述两家企业可以看出,这种“左手倒右手”的盘活资金也只能解一时之危。

更关键的是,如今的碧生源,仍是监管部门食品安全问题名单上的常客。年1月,碧生源牌常菁茶被检出霉菌和酵母严重超标,被北京市场监管局判定为保健食品不合格。

随着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能做出理性消费决策的新生代成为消费主流,曾经的“神(泻)药”则不再被买单。

换句话说,“原来的智商税现在没有人去交了”。

碧生源要想“东山再起”,重现辉煌,恐怕很难了。

当然,在有些人的眼里,碧生源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案例”,曾打着功能性宣传噱头,独步青云,野蛮生长。

不过,作为一个广告型产品,就像立志减肥的人一样,很难持续坚持下去,到最后不得不自食苦果。

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肥胖大国,千亿减肥市场“诸侯争霸”,“带病上场”的碧生源一不小心就会马失前蹄,湮没于保健品市场的无底洞中。

在商业模式九要素中,企业“价值主张”被放在商业可持续的重要层面上探讨。企业唯有向自己的客户传递了其需求的正向价值,才能够健康持久地发展。反观碧生源,正是因为轻视了产品和品牌的持续价值。

-END-

往期视频推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碧生源跌落神坛,粗放型保健品风光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