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畅
编辑|杨洁
昔日名动一时的“减肥茶大王”碧生源,也走到了危急关头。
近日,碧生源了发布盈利预警,预计集团年净亏损将达到1.2亿至1.3亿元人民币,收入将较年的12.9亿元减少约15%。
这不是碧生源首次亏损了,早在年,其亏损额就超过万元。如果最新预计中的数据确实的话,将是碧生源历年来亏损额度的新高。
“两袋茶卖出45亿元”的碧生源,在年登陆港股,号称“减肥茶第一股”,市值一度高达52亿港元。但自从上市后,它就长期陷入亏损漩涡。截至今年1月7日收盘,碧生源的股价仅有0.港元,公司市值不到3亿港元。
实际上,支撑碧生源公司活到现在的是“卖房”,并已成为其一大“续命”灵丹。一家巨头,就这样走到了十字路口。
“减肥茶大王”陷入亏损魔咒
在21世纪初期,国内茶包业主要被雀巢、立顿等外资品牌占领。虽然同样是做茶包类产品销售,年成立的碧生源却剑走偏锋,打出了“减肥瘦身”旗号,并不惜血本地进行广告宣传。
“让你的肠子洗洗澡吧。”这是多年前在公交、电梯广告里,以及电视中的选秀、模特大赛等综艺节目中,几乎每天都在循环播放的广告。广告里的模特一边秀着身材,一边推荐碧生源常润茶和减肥茶,广告末尾还不忘贴心地加上一句:“不要太瘦哦。”
当年碧生源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显示,从年至年,碧生源的广告费在年度销售总额中的占比一直达到30%左右。仅在年,碧生源的广告费就达到1.9亿元,而这一年碧生源的净利润只有1.8亿元。
但和高昂的广告费用相比,碧生源的原材料成本占比却低得可怜,在年仅为3.1%。
年,碧生源成功上市,坐上国内保健茶领域的头把交椅。这一年,公司营业额达到8.74亿元,毛利率高达89.42%。
碧生源创始人赵一弘当年曾说过一句话,后来被无数媒体引用:“十四年来(指年-年),碧生源只做了一件事:卖了两袋茶,一袋是碧生源减肥茶,一袋是碧生源常润茶。两种茶卖了30亿袋,45亿元人民币。”
(图:视觉中国)
但实际上,从上市第二年起,碧生源就开始了“坠落”。年,碧生源亏损.6万元。从此之后,公司便反复在亏损边缘挣扎。上市后的10年中,碧生源有5年都是亏损的,其中年的亏损额达到.9万元。
好不容易在-年扭亏后,在年,碧生源再度陷入亏损魔咒。公司在公告中解释称,这是由于年主要经销商库存管理措施发生变化,导致集团自年12月起向该经销商的发货减少,从而导致销售金额减少;同时,营销力量的重新布局对集团阶段性收入的影响比预期大。
但对于这些理由的具体解释,《财经天下》周刊向碧生源方面进行咨询,截至发稿时仍未获回复。
不过,碧生源在公告中也承认,“集团在年度‘双十一’、‘双十二’购物节的销售业绩未能达到预期销售金额。”
长期以来,碧生源依靠的主要产品就是“两袋茶”。但它的减肥茶产品,已经越来越“不好卖”了。
在公司年度财报中,常润茶与常菁茶(原碧生源减肥茶)的收入分别为1.92亿元和1.99亿元,合计收入3.91亿元。然而在十年前,碧生源这两款产品合计收入曾达到8.70亿元,仅常润茶一款产品的收入就达5.66亿元。
与此同时,碧生源的毛利率也在不断下降,从年上市之初的近90%,一路下降到年的67.5%。在年,碧生源毛利率为70.7%。
成败两袋茶:从卖茶到卖减肥药
碧生源可谓成也“两袋茶”,衰也“两袋茶”。
碧生源靠着大规模广告投放,占据了用户心智,也带飞了产品的销售额。但在其上市后,减肥市场上竞品不断涌现,有不少“代餐”“酵素”产品也宣称具备减肥效果,逐渐替代了碧生源的位置。
同时,随着年轻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理念,碧生源的“排*”概念也受到了质疑,其营销广告的夸张宣传和狂轰滥炸,也引发了消费大众的逆反心理。
“一直以来,碧生源等保健品的销售方法都备受争议。它通过大量广告去引领消费者,并将广告成本附加到产品本身,引发了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冲突。从而,被不少用户质疑它是在收割‘智商税’。”国家中药师、健康管理师、中医药营销策划专家杨晓光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
碧生源的减肥茶到底有没有作用?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医师从专业角度解释称,在碧生源草本通便常润茶和常菁茶的说明书中均表示,其成分中包含有“番泻叶”,“番泻叶里面含有蒽醌成分,可以刺激胃肠道,可用于便秘的临床治疗。但是使用它是有过敏概率的,使用不当可引发皮疹,严重的可能还会带来腹泻、肠损伤等。”
一位减肥营养师也向《财经天下》周刊强调,人体脂肪分解的产物是一种气体,靠呼吸、汗液、尿液排出体外,因此“通便”对减脂是没有作用的。
消费者对碧生源产品的投诉也因此频发。广东电视台在年年底还曾报道,一位乌鲁木齐的消费者饮用碧生源减肥茶后,腹泻严重,同时引发高烧,其向碧生源提出索赔,但至今未果。
同时,更让碧生源活得“战战兢兢”的,还有保健品行业监管日益趋严的趋势。
据统计,碧生源在公司上市前的年至年三年内,就曾23次因广告违规被“点名”;仅在广东,碧生源就接到了19份监管部门的公开警告。其产品广告还因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夸大保健功效等原因,上过广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黑榜”。
(图:碧生源财报)
真正的监管“惊雷”在年劈下。国家食药监总局出台新规,其中规定,自年5月1日起,市场上的保健产品名称里不得夹带宣传产品功效的文字。
当时已经市占率达到42%的碧生源减肥茶,不得不更名为“常菁茶”。但花了多年广告轰炸培养起的用户认知,却因更名而大受影响。
年,碧生源该品类产品销量骤降万包至1.47亿包,公司营收也大降35.3%至2.09亿元,市场份额也下降至32.33%。
年,随着监管进一步加强,国内约20个城市医保局发文,禁止定点药店摆放、销售保健食品等非医疗产品。
碧生源年财报曾援引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数据称,其常菁茶产品在零售药店渠道的市场占有率为33.19%,居市场首位。这对其盈利情况,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长期依赖“两袋茶”的碧生源,也不得不转战“多元化”。从这时起,碧生源开始有意识地转而力挺减肥药品奥利司他。
据了解,奧利司他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一款获批用于肥胖或体重超重(体重指数≥24kg/㎡)患者治疗的药物。根据碧生源公开信息,集团自年10月起,开始通过附属公司中山万汉制药及中山万远新药研发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及销售碧生源牌奥利司他减肥胶囊。年,减肥药品在公司收入中的占比从原来的17%左右上升到了40%。
截至年上半年,碧生源奥利司他累计销量已突破5.1亿粒。根据公司财报,年及年上半年,碧生源减肥药品(主要包括碧生源牌奥利司他)分别实现销售额3.05亿元、2.85亿元,在营收中占比分别达到50.1%、42.5%,已超过了其传统的常润茶、常菁茶、纤纤茶产品的占比。
(图:碧生源财报)
“卖减肥药虽然也能盈利,但问题在于,这在大众口碑宣传上是受限的,毕竟企业不能对外树立一个‘卖药赚钱’的形象。”杨晓光说。
除此以外,多位医生也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奥利司他虽为OTC药物,但正常体重人群一般难以用到。这也意味着,这类产品的市场空间远远不能和原来的“减肥茶”相比。
同时,合作制药公司的能力也限制着碧生源的发展。药智数据显示,年我国的奥利司他生产商中,植恩药业的销售额为6.6亿元,市场占有率为52%,是奥利司他研发生产的头部企业;其次是山东新时代,市场占有率为26%;和碧生源合作的中山万汉市场占有率仅为13%,尚处弱势。
同时,减肥药物毕竟不是消费者的刚需,同时,减肥人群最注重安全性,不少消费者也会顾虑,服用这类药物是否会损害健康。因此,杨晓光也建议,“碧生源的减肥药广告,与其强调减肥,不如强调安全。要将奥利司他的主要人群定位、人群画像,与原先的减肥茶区别开来,进行重新思考。”
目前,碧生源已开始销售代餐奶昔等新品。但是,这类衍生品在市场上,还没有溅起多大水花。
卖房求生
在盈利预警公告发布的一个多月前,碧生源曾对外公告称,将以万元的价格,出售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几处房屋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出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将用作公司主业发展和营运资金需要。
回溯历史,“卖资产保业绩”对于碧生源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因此外界也质疑,碧生源的管理层,又要靠“卖房产”求生了。
年碧生源业绩巨亏,在当年年底,碧生源披露,作价5.55亿元将其位于北京西四环的碧生源总部大楼出售。
从年底至年底,碧生源相继以5.55亿元出售了北京畅升商务咨询有限公司、1.25亿元出售了子公司碧生源食品饮料的%股权。
出售资产让年的碧生源成功爬出亏损泥沼,实现营业收入8.12亿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1.62亿元,同比扭亏。但在财报中,“出售附属公司收益”就达到2.22亿元。
现在,碧生源又开始“卖房”。但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方式,又能为碧生源续命多久?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碧生源,仍是监管部门食品安全问题名单上的常客。年7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对包括碧生源、汤臣倍健等10款中外轻食代餐粉进行品牌抽检时发现,碧生源常菁茶霉菌和酵母超出标准值近8倍。
年1月,北京市场监管局抽检食用农产品、保健食品、肉制品、调味品、水产品等多类食品,共计检出18批不合格食品,碧生源牌常菁茶也名列其中。
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随着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不断深化,碧生源现在想“东山再起”,恐怕很难了。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